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在古代一直是人们衡量一个人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即使在科举考试中,诗词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考官会根据考生的诗作水平来决定是否选拔人才。 唐朝和宋朝是中国诗词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两个朝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到了近现代,虽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风诗词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很多诗人依然通过诗词表达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节日的热爱,其中关于清明节的诗篇尤其不少。
一、诗歌中的扫祭风俗 清明节的最重要习俗之一便是扫墓祭祖。这个习俗最早源于上古时期的巫祭活动。祭祀时,人们会先沐浴焚香,准备好香花果烛,摆放在祖先的墓前,点上三支香,并且焚烧冥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是家庭祭祀,还会带上铁锹,去墓地除去杂草,修补墓穴,以此让先人安享宁静。 不同地方的扫祭习俗虽有差异,但一些传统做法如撒纸钱、放鞭炮等是相似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清明》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这描写了扫墓时撒纸钱的习俗。除了撒纸钱,有些地方的人还会烧纸钱,而在其他地方,扫墓时则会放鞭炮。正如一首清明诗中所写:清明祭祖雨绵绵,爆竹声声唤祖先。这种习俗有的解释为通过放鞭炮驱赶其他鬼怪,以确保祖先能够安享祭品。而在公共祭祀时,除了鞭炮声,还会伴随着鼓乐声,显得更为隆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唐玄宗时期,国家曾出台禁令,明确禁止在扫墓时进行任何形式的音乐和娱乐活动。他认为这会显得不够庄重,甚至可能破坏祭祀的神圣氛围。因此,在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下令规定,上坟时必须泣拜,而严禁任何形式的娱乐行为,否则将会受到刑罚。尽管如此,这一禁令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完全落实。 二、古诗中的插柳与推燕 在宋代,诗人陆游在《春日绝句》中提到: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这句诗揭示了当时家乡清明时节家家户户插柳的传统。关于插柳的起源,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介子推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为晋国的国君重耳割股疗伤,重耳当上国君后,却忘记了他的恩情。介子推看出国家腐败不堪,便带着母亲隐居山中,不再为国效力。重耳为召回介子推,竟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都在火中丧生,并且他们的遗体紧紧抱着一株柳树。人们为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高洁,每年寒食节时便会插柳。 宋代的《岁时杂记》记载了江淮一带插柳的风俗,家家户户都插柳。关于插柳的方式,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有些地方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的形状,串在柳条上,称为推燕或子推燕,以此纪念介子推。 古代人们的插柳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插柳树枝于门前,或将柳条赠送亲朋好友。还有一些人会折柳赠送,他人提醒不要折得过度: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意思是柳树的枝条应留有余地,以便他日赠送他人。年轻女孩常常将嫩柳枝佩戴在鬓边,像元稹在《寒食日》一诗中写的: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而孩子们则喜欢用柳条编成环状,戴在头上作为装饰。 三、古诗中的踏青 宋代陆游在《一百五日行》中写道:一百五日东郊时,陂塘水满雨如丝。人家青烟不禁火,俚俗岂复思子推。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到了南宋时期,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有了变化。人们不仅仅是扫墓,更多的时候是外出踏青、赏春。春天到来时,大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禁火习俗,反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骑马在乡间漫游,感受春风的温暖与阳光的照耀。 在另一首诗《西湖春游》中,陆游写道:清明后,上巳前,千红百紫争妖妍。描述的是吴越地区的百姓在春天早早开始游玩,唱歌跳舞,享受节日的欢乐。清明节原本包含了上祀节的内容,其中有唱和的活动,但这一传统在后世被抛弃,只有在越南的清明节中依然保留了男女合唱的风俗。 结语 古诗词不仅仅记录了清明节的风俗,更传递了那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诗中的插柳、吃子推燕、踏青、扫墓等习俗,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古人能够把庄严的祭祀与轻松的娱乐活动巧妙结合,形成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而唐玄宗虽然一度试图让清明节回归纯粹的祭祀性质,但这一传统的自然流变,最终还是无法阻止人们在节日里展现出人性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