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手抄报吧,手抄报要求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具有教育意义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清明节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茶
茶中宠儿,就是“清明茶”,特指头茬新茶。清代《陇蜀余闻》中有这样的文字:“蒙顶贡茶从唐至清,同千多年里岁岁入官,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
入春后气温适中,此时新采之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又经过冬季休眠,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略丰富,口感鲜爽;且春茶一般无病虫危害,不必施用农药,茶叶未受污染。
除此,“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贵,还有另一重原因。
要知道,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确为真实写照。
是否清明节前采摘加工的茶叶都叫“明前茶”呢?
原来,我国产茶区域广,可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地处中国南部,春天来得更早。每年春节,这些地区业已开始采茶,待到清明,距离头茶采摘已逾两月余。而江北茶区却不然。虽时令已到清明,却还未真正开采。
因此,能真正称的上“明前茶”的,只有江南茶区的第一茬绿茶。因为青茶(乌龙茶)要等到鲜叶半成熟才开采,基本上无所谓“清明茶”了。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竞相,行人欲断魂。遥问酒楼哪里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同唐朝大作家杜牧的名诗一样,每一年的清明节全是伴着毛毛细雨而至,它给人的觉得一直忧虑的。
我觉得,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又伴着毛毛细雨来临了。
这一天早晨,也是浓厚的天,彷徨了一会了,觉得格外忧虑,仍不是适合!被爸爸拉去吃完早餐,举起香纸,担起铁锹扫墓来到。
踏着道上的荊棘,沿着泥泞不堪的小道,大家赶到了老大爷、老太太的坟前。父亲把坟四周的野草祛除以后,我还在上边贴黄纸,插烧香就离开了。
诸多家人的坟前都来过了,大家又冒着毛毛雨,提前准备去长辈的坟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赏析;小鸟叫声,虫鸣音,我無心倾听,只图着前些赶到坟前。一会儿,大家来到。望着孤零零的墓葬,我禁不住一肚子忧虑。待父亲锄完草,贴好纸后,大家又取出冥币跪在坟前,将他们所有撒在坟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植物挨打得歪七扭八,周边一片萎靡不振。在此情景,使我一股想念之情溢于言表:想一想她们死前一件事的关怀,带来我的快乐,想起她们临死前的遗书,我禁不住一阵寂寥,猛然泪如雨下。这时,父亲也落泪了。雨势并不减低,大家早已哭变成一个泪如雨下,好长时间才站立起来。
这时候,我看见了远方红火的杜鹃。听妈妈说,杜鹃别称清明花,它往往在清明节对外开放,是由于它是留念和抚慰亡魂的物件。因此,我跑了以往,摘了几束插在长辈的坟前,期待她们都能获得抚慰……
每年都是有清明节,每年都是有不一样的忧虑。这忧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我憧憬在这里在雨中的忧虑,所以我憧憬清明时节的.光顾!
清明节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当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介子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