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清明上坟,亦为扫墓,是古老的礼仪,谓之对宗祖先“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在民间流传甚广。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上坟的内容包括:给坟墓除杂草、添新土、擦墓碑、挂清明吊子、烧钱化纸及燃放鞭炮等。清明雨,思亲泪,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借墓游春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日子。清明时节忆故人,这一天,人们穿越阴阳相隔,对逝者深深地怀念,缕缕相思念亲恩。正所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长存一片心”。清明节有众多风俗活动,作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扫墓则是清明节最重要活动。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不仅仅就是扫墓,游春也是其重要内容。清明节也是“女人节”。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们平时不能出门,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正所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于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一说法。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当然是指平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那些大家闺秀了。童谣中的“看姣姣”既是看美人,但也引申为看春景。正如家乡的沔阳小曲所唱到的:“我要过江把景子看,泽口去游玩。”
严格地说,清明是个借扫墓游春的节日。旧时的清明人们去上坟,由族长率领孝子贤孙,乘船去坟上扫墓。一路上,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戴得漂漂亮亮,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鞭炮声声,渲染着清明节的特殊气氛,营造出清明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诗,描写出清明节凄清的意象,把乘风飘向春天的人们,说成是去哭坟,而不是去踏青。
那么,清明时节,到底是“欲断魂”去扫墓?还是去“看姣姣”游春?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到处弥漫着勃勃生机,沐浴着和善的暖人春光。顺应天时,享受这大自然的惠予,这才是清明节踏青最根本的意义。
扫墓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借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感谢和敬意。“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扫墓,从礼宜悲,从天宜喜。也就是说,想哭就尽情地哭,想看姣姣就尽情地去看,不拘于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的本质就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旧时的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大量的游艺活动,诸如沐浴、踏青、蹴鞠、拔河、斗鸡、画蛋、荡秋千、放风筝等游艺节目,无一不在清明节盛演。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清明这天,四面八方的居民和乡客全都走向郊野,走马放鹰,斗鸡蹴踘,劈阮弹筝。少年郎竞逐相扑,孩子们追着风筝,老和尚忙着为人说因果,瞎子艺人立地说书。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们纷纷倦归。
“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在过清明节期间,女子荡秋千最为盛行。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既趋吉避邪,又寄托了对先人的追思。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节禁火习俗,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久而久之,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这一天既为先人扫墓,又禁生火,增添了这个特殊节日的肃穆、凝重气氛。随着时间的迁移,到现代,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了。
清明节也是“美食节”。由于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食,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创造了一些食品。比如在我的家乡就有“吃清明”的习俗。艾粑,也是家乡寒食节踏青野餐的主要食物。把鲜嫩的艾叶采回来,洗净,用文火煮出艾汁,加入米粉揉和做成扁圆的粑粑,上蒸笼蒸熟。艾粑入口清香细滑,有理气血祛风驱湿等食疗作用。
清明是个游玩欢乐的节日,那么,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有民俗专家这样认为: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撑,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则让人们活动起来。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都是为了要让人们快乐度过清明节,所以说清明节除了扫墓,其它场合说清明节快乐没问题。
“清明吊子”飘啊飘
记忆中的故土风物有些在脑海里渐渐逝去,唯独这细雨纷纷的清明节却难以忘怀。又见清明,那在轻寒微雨的剪剪风中,悠然自在的飘摇着的“清明吊子”仿佛浮现在眼前。
平原水乡的老家,村子里的墓地多选择在不渍水的高地,如堤坡、旱田。原先是土葬,用的是棺木将死者下土,筑起高高的坟墓。现在推行了火葬,在农村里,装骨灰多选用瓷坛,下葬时将骨灰坛掩埋,然后在其上去砌简陋的灵屋作为坟墓。村子里那些溘然离去的亲人、长辈,入土为安集中葬于一隅,相逸无恙。
清明节是后辈为逝去的亲人立碑的时候,有了碑文作向导,每逢去祭奠,才不会迷失己过逝祖先墓地的位置。当然,立碑的意义不仅于此,更是寄托着后辈对先辈的哀思和深深的缅怀与感恩。
老家人对清明节祭扫很是诚心,在外的游子每到清明节,都会不远万里地回到家乡悼念祖先,尽子孙孝道。清明节回家的路,有如一条随风飘渺的纽带,牵系着游子对故乡土地和故乡亲人依恋的深情。
清明节的老家,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田野里,油菜花一片金黄,滚滚麦浪迎风起舞。树林里成群的鸟儿鸣叫,燕子在堂前飞来飞去。小桥上通过的是扛犁耙的庄稼人,小河里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桃花水,更有那悠扬悦耳的麦笛声从远方传来……老家的河堤是通向村子墓地的一条土路,时而经过一队队清明祭扫的人群,手里拿着各式祭品,步履凝重,情思悠悠!
老家清明节的集市,各种祭品琳琅满目,最显眼的是那“清明吊子”,五颜六色,鲜艳夺目,一束束挂满商铺门前,供人们选购。商铺是人来人往、百无禁忌的地方,诸如鞭炮、纸钱,香烛这些是可以放在铺子里的。但顾客买后去作祭品,是不可带进自己家或要所祭奠逝者主人家的,祭鬼的物品应放置在室外,这是老家祖辈传下来的民俗禁忌。因为祭品是给死人的,好好的活人不能自己咒自己,也不能去咒别人。
“清明吊子”是由招魂纸幡演变而来,缘于踏青插柳习俗。做“清明吊子”以竹篾编扎,缀上纸花和纸花环,花团锦簇,彩带飘飘。“清明吊子”分挂吊和插吊二种,可挂于树枝,也可插于地面,挂“清明吊子”是老家独特的人文风情。
清明节主要的活动是扫墓,俗称上坟。按老家的习俗,在扫墓前要准备的祭品有“清明吊子”、鞭炮、纸钱、香烛等。到了墓地,先把墓地周围的杂草除净,给坟墓添土,清理墓碑。然后在坟前插上“清明吊子”,点燃三炷清香和一对蜡烛,焚烧一大沓纸钱,所有的扫墓人都要在祖先的坟前跪拜,礼毕后,再燃放鞭炮,扫墓就算完成。
过去,也有用毛笔蘸红漆把墓碑上的祖宗名号去描红的习俗,以示后人铭记祖宗的名号,当酬当报祖宗的功德,并长存于心中。同时,也祈求祖先保庇儿孙们平安如意。
二十四节气中,与节日吻合的,恐怕只有清明了。清明时节,暖阳融融,微风习习。有时也会春雨飞洒,汇成一条泪河,天气会变得一时的寒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诗,给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每到清明,人们便会吟诵起它。诗中的意象,仿佛是一幅图画,栩栩如生。
“清明吊子”飘啊飘,清明上坟给人以忧伤和悲凉。四月,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清明的雨,也给大地一片清新明净,带来万物生机勃勃,让人们缀满梦想和希望。泪水化作清明雨,每一滴雨都载着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