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让我们一起跟随此文,
了解佛门中的尊师重教——
佛陀是最伟大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师”一直是受尊敬、被爱戴的。教师节,我们感恩世间的老师,更要感恩伟大的“天人师”释迦牟尼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佛陀一生都在探索、求法修道与弘法,只为众生找到一条解脱之道。佛陀不言信息而言种子。
教师的存在,就是为学生播下亲近知识,重视道理的“种子”。佛是道的体现,皈依佛,即皈依道,尊师重道,就是尊敬佛陀,尊重佛法。
佛的教育是大众化的,佛所觉悟的真理虽很深奥,但佛深入浅出地引用民间故事及作种种譬喻予以开导,所以各阶层的人民都能接受佛的教育。
佛教也是一个佛法修学的教育体系,教授解脱烦恼和轮回的智慧方法。 佛陀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
众生若能依教奉行,即能解脱烦恼。因此,佛陀被尊称为“天人师”。
当以五事恭敬供养师长
虚云老和尚云:“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供僧功德最大。”僧宝就是我们的老师!
从佛教的价值观来讲, 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尊师重道呢?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以五事恭敬供养师长
佛告善才:“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
一者善恭顺:对师长要恭敬、顺从;
二者善承事:就是有担当、能办事,对师长交代之事能担当承办;
三者速起:就是对师者交代的事情能迅速办理、不拖延;
四者所作业善:根据师长教导,一切行为皆依善法,行善业;
五者能奉敬师:物质上要奉养师父,精神上要恭敬师父。
弟子若能遵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便是一名合格的弟子。佛恩难报,师恩勿忘。
让我们从今以往谨记佛陀的教诲,时时知恩报恩,做一个尊师重道的表率者。
佛门尊师重道事迹
佛门说“名师难遇”,我们能生为人,又听闻“生命解脱”之法,这是累生难求之机遇;能得到一位真正明澈的善知识教授,更是难上加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门中那些尊师重道的事迹:
当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以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并付衣钵表信。世人悟道,必受祖师印证,方可自信。传至廿八祖——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剎帝利种姓。得法于般若多罗尊者。达摩尊者见东土有大乘气象,承师遗命,应时而来。泛海达广州,梁武帝迎至金陵。帝问曰:朕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答曰: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帝不悟,祖知机不契。遂渡江,届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
二祖慧可,原名神光,武牢姬氏子。少通世典,长习佛经。出家后,善大小乘。定中见神人指示南询,得参初祖于少林。勤恳备至,莫闻诲励。冬夜侍立,积雪过膝,继而断臂求法,祖始易其名曰慧可。问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祖后付袈裟。以表传法。
可见,佛门中师徒的传道付法注重时节因缘,师资道合,重法不轻传。迷则千万劫,悟则刹那间。至诚恭敬,重法如山,轻身似尘,堪为法器。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高僧的出现是难得而不易,犹如暗室里乍现的光芒,异常珍贵,早年在中国本土推广佛教的三位大师就是这三位祖师级的人物:佛图澄、道安、慧远,称为日月星三光。远公大师的师父是道安大师,道安大师的师父是佛图澄。
道安法师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二岁出家。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工作,而他一点没有怨色。几年之后,才向剃度师要佛经读,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他的师父改变了态度,就送他去受具足戒,还准许他出外任意参学。大约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大师。佛图澄大师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不是你们所能及。因而他就师事佛图澄大师。
(道安之师——佛图澄尊者)
佛图澄(232~348),本姓帛,西域龟兹人,出身王族。9岁出家,精进修习,诵经数百万言,先后两次到罽宾(今喀什米尔地区)求法问道。他深明佛理,学识渊博,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彻见千里之外,又能预知吉凶,兼善医术,能治痼疾,为时人所崇拜。
佛图澄仪态风雅,通晓内外经典,不做戒律所不允许的行为,一生无欲无求。他是中国佛教史上透过国主力量发展佛教的第一人,由于他的推动,石虎诏许各族民人皆可出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朝廷明令许可汉人出家。
(慧远之师——道安大师)
道安在佛图澄的教导之下,所学以小乘为主,兼学大乘般若学,在佛教理论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曾在其门下,习学戒律。
除此之外,佛图澄曾告诉道安等弟子,佛经中提到:若要建立正法,则应亲近国王,得其支持。又曾表示:
自己以道术神通,令石勒、石虎稽首信服,使胡人皈依,让百姓蒙益,促佛法得一时之盛,这是一种方便权宜的方法。要令佛法住世,深入佛法的究竟实相,还是必须研究佛法的义理。
这些想法,影响了道安一生的传法风格。以自己的学养与人格,开一代风气。道安法师在佛图澄大师圆寂后才离开邺都,在太行恒山创立寺塔,弘扬佛法。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楼烦。他少年时即喜欢读书,勤学非常。虽然他还年少,但他的学识,就是那些饱学儒佛之人也为之叹服。但是,大师生不逢时,虽是博学多才,但处在一个祸乱横生、战乱不已的时代,年轻的慧远深感仕途维艰,前途渺茫,失落之中厌世之感油然而生。避世心切的慧远便与弟弟慧持前往拜会。见面之后,他深为道安渊博精深的知识所折服,对道安十分敬佩,以为“真吾师也”。于是便与弟弟一同落发为僧,拜道安为师。
道安见他聪明勤奋,对佛教义理领会得非常深刻,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把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希望,寄托在慧远身上。慧远事道安仅三年,由于勤奋钻研,学业优异,便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讲解《般若经》。
慧远大师跟随道安大师25年,受其熏陶影响甚大。道安大师的“本无论”是般若学六家之一,认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道安大师的修行方法是般若与禅法并重。般若是理论,禅法是实践,二者不可偏废。只有通过禅法的修持,才能真正悟证般若,臻于法性境界。慧远大师承继了这一思想,运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中,形成禅观念佛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