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古今内涵的同与不同人境•物候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观新闻

全文播报

文化

进入频道

□李建中

“元”和“旦”两个字,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元”字的古字形似头部突出的侧立人形,本义指人头,引申为“首要”“第一”的意思,如元首、状元。“旦”字的古字形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本意是“天亮”“早晨”,引申为“一日之始”的意思。“元旦”,就是“初始之日”,通常指历法中一年的首月首日。

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指的是公历1月1日,也就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其实,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不过其内涵却与公历的“元旦”大不一样,指的是夏历(农历)的正月(一月)初一。

古代元旦:源远流长的节日

“元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指的是“正月初一”。不过,将哪一个月作为一年起始的“正月”,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是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传说,一年之始的“元旦”起源于远古尧舜时期。尧在位时勤政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民众拥戴。他年老时,没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为了纪念尧帝的贤德与功绩,人们把尧帝去世的日子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元旦”。

夏朝时使用夏历,人们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时使用殷历,以冬季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时使用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秦统一中国后,则以十月为正月。也就是说,在汉朝之前,正月是一个不固定的月份;作为元旦的正月一日,也就成了一个不固定的“变日”。直到西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了孟春一月为正月,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元旦”。这种历法,把迎接春天和迎接新年的时间统一了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正月初一并非从汉朝起就叫“元旦”,在整个古代也不是一直叫“元旦”,历史上正月初一曾有“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称谓。比如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一文中叫“元正”,在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在隋朝《元会大飨歌·皇夏》一诗中叫“元春”,在唐朝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叫“元朔”。

在诸多称谓中,“元旦”的称呼最普遍,使用时间最长久。“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在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句子。在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如下记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古代对“元旦”的诸多称呼中,并无“春节”一说。实际上,春节这个节日存在了几千年,但“春节”这个称呼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出现的。中华民国决定使用公历,称为“阳历”;与此同时,把传统“夏历”称为“农历”或“阴历”,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根据月亮(太阴)圆缺变化的周期制定的。月亮圆缺周期约为29.53天,12个月只有354天多,与地球绕太阳一个周期的365天多相差约11天,接近三年就相差一个月。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农历虽被不少人称为“阴历”,但实际上并非纯粹的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每过三年或两年就要通过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协调与公历的进程,有闰月之年称为“闰年”。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具体闰哪一个月,取决于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使得农历的年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比较好地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

公历元旦:全球认同的新年

公历,即公元纪年历法;公历的元旦,指公元历法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公历,又叫“格里高利历”,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的。这套历法将耶稣诞辰之年定为公元元年,耶稣诞生前为公元前,耶稣诞生后为公元后。既然以圣人耶稣的诞辰年为公元元年,为何没将他的诞生日12月25日作为新年第一天呢?这是因为耶稣是犹太人,根据犹太教教义,婴儿刚出生时是不被承认为人的,必须要等到割礼时履行与上帝立约,才确定身份。耶稣是在出生后的第八天实施割礼的,这一天因此被定为了公历的元旦(公元元年1月1日)。

明朝末年,公历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西方传入中国,所以有“西历”“西元”的叫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强大与扩张,西方文化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其以公元纪年的历法逐渐成为全世界通行的历法,公历的元旦节也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元旦节。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这样一来,就有两个新年了。该怎样称呼两套历法的新年呢?人们发现: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正好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立春”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同时将原来称呼春节的“元旦”这个名字送给了公历的1月1日,直至今天。

各国迎新:五彩缤纷的习俗

虽然圣诞节是不少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但就全球影响的广泛性而言,公历元旦堪称当今世界第一大节日。世界各国过元旦节的民俗活动五彩缤纷,其主要内涵是送旧迎新。

元旦节是日本最隆重、假日最长的节日,每年12月29日-1月3日全国放假五天。除夕之夜,人们习惯一边吃着荞麦面条一边观看电视台为新年编排的节目,还有一些人则习惯前往寺庙祈福。午夜时分,各地庙宇钟声齐鸣,敲响108下。人们一边聆听钟声,一边在心里祈祷新的一年一切更好。在印度,新年前夕家家户户都在门前贴上精美的图画。元旦清晨,人们提着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互相把红粉涂在对方前额上,祝贺新年吉祥如意。一些地区还有用哭声来迎接新年的习俗,其目的是怀念和留住美好时光。

美国人在除夕晚上,会早早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一同迎候那除旧迎新的时刻。午夜跨年之时,全国各地教堂钟声齐鸣,乐队奏响古老的的歌曲《一路平安》,激动的人们相互拥抱在一起。美国也会举行一些新年庆典活动,加州的玫瑰花会便是全美规模最大的新年盛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簇拥街头观赏。俄罗斯的元旦节,主要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除夕那天,全家人挤在厨房里,共同准备新年食物,馅饼、沙拉、橘子和酒精饮料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认为,馅饼是元旦节的灵魂,不能买,必须自己做。俄罗斯一些地方还有写新年计划的习俗,将写好计划的纸片放入“魔箱”,一年后再打开,看计划是否实现。

英国人过元旦,讲究家里要有吃有喝,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这样才意味着来年不会受穷。英国还流行“抢井水”的风俗,认为元旦清晨第一个打水的人会成为幸福之人。在德国,元旦节有一种跳椅子的奇特习俗:新年来临前的一刻,人们纷纷爬到椅子上严阵以待,钟声一响,立即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并同时跳下椅子,以示甩去祸患、转入新年。法国人喜欢以酒庆祝,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停下。法国人还有通过观察元旦当天的天气来预测新一年丰歉和运气的习俗。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以连天的响声来驱走邪恶,求得新年如意。在意大利和丹麦,都有将杯盘瓶罐打碎后扔到门外的习俗,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辞旧迎新。这和中国人过年时不小心打碎杯盘后,会用“岁岁(碎碎)平安”来缓解的习俗完全不同。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元旦节正值盛夏,他们的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大型户外派对和绚丽的焰火表演。在智利中部小镇塔尔卡,迎接新年的地点和仪式让人有些意想不到。跨年时刻到来前,镇长会打开当地墓地的大门,成百上千的人们涌向墓地,在烛光里陪同逝去的亲人们一起迎接新年。

各国迎接新年的习俗活动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但当今世界的各大城市,都会不约而同地举办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我们中国人虽然更重视延续了几千年的张灯结彩、举国欢庆的春节,但同时也敞开怀抱,热情接纳了全球认同的元旦节。无论是农历新年还是公历新年,都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我们欢度春节,因为我们植根于古代历史、植根于传统文化;我们庆祝元旦,因为我们要融入国际社会、融入时代潮流。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THE END
0.文史丨每年都过元旦节,你可知它是从何而来的呢?“元旦”,就是每年阳历的一月一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传统的新年。然而,在运用阴历记法的古代,“元旦”并不是1月1日,而是农历春节。 那么,“元旦”是如何起源的呢?关于这个节日你又了解多少呢? “元旦”的来历 “元旦”相传起源于三皇五帝,意味着“初始之日”的这一天,顾名思义代表着一年中的第一天。jvzquC41ycv/ezhd0eun1|mcpipwhsgyu5Og€xFgvgjnHhncuyJfF792:,og€xKf?;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