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全对!屈原夏至风俗艾虎五毒

农历五月五,又是一年端午。

自上古开始,先民们就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节庆系统中,其地位仅次于元旦(春节)、冬至。元宵、清明、中秋和它比起来,都只能算弟弟辈。

单就普及性来说,端午无节能及:不仅是汉族,千年前的契丹、女真,现在的苗族、土家族、白族、傣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许多民族都过端午节。

传统意义上,要过好一个端午节,要准备的事情很多很多,但到了今天,大家似乎就只记得“吃粽子”这一件事了。

今天,阿信就准备了关于端午节的6个核心问题,来唤醒你DNA里的文化记忆,看看能全对吗?

“端午”“端五”还是“端阳”?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故宫博物院

据说早在夏朝时,历法制定者就将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由于招摇走到第五个月时指向“午”,便将这个月称为“午月”。

由于一年中白天最长的那一天——“夏至”,刚好出现在“午月”,阳气到这一天走到了一个“端点”,盛极而衰,阴气即将回升,所谓“阴阳生,死生分”,古人便将夏至叫做“端阳”。

“午月”也就很自然地被认为是“恶月”,而午月午日午时,三“午”相重,更是一年中的恶中之恶,值得专门为它再另外取个名字——“端午”。

但问题是,“午日”这个概念,采用的是干支法,对应到农历中,每年都不固定,还非常不好记,咋办?

比如今年“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就出现在农历四月三十(公历6月17日)。

大约魏晋以后,就形成了以日历中的数字取代的趋势。

简单点说就是,直到这个时候,端午=端五≠端阳(夏至),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

但由于这两大大节相隔时间太近,而且大家在这段时间用来过节的食物都差不了太多,渐渐地,人们把本来意义上的端午节和夏至意义上的端阳节合成一个系列。

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或小端阳),五月十五(或五月二十五)定为大端午(或大端阳),各地、各户根据情况选定一个端阳安排节俗活动。

清 王概 《龙舟竞渡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

直到现在,长江流域还有不少地方延续了这一传统,比如湖北长阳,初五称为头端阳,十五称为大端阳,二十五称为末端阳。

端午到底是为谁而设?

端午节是古代天文历法和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交融的结果。

屈原的加入,则是很晚很晚的事情,最早也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是的,你没有看错,“端午源于屈原”的说法,可能只是后人的附会。

宋代《太平御览》引用东汉末应劭《风俗通》这本书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

再略微往后一点,南朝吴均《续齐谐记》提到粽子起源于屈原的传说时也写道:“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但事实上,屈原也并不是端午祭祀说的唯一起源,还有曹娥、伍子胥等等一大批传说。

其中,伍子骨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至今他仍是苏州地区端午习俗中的重要祭祀人物。

明 王宠《小楷曹娥碑》 弗利尔美术馆藏

曹娥,东汉时期著名孝女,为寻找父亲尸体投江而亡。

但无论是屈原、曹娥还是伍子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非正常死亡。

一方面,这种不正常死亡的情况在民间信仰中,是一种恶死,势必有冤屈,会在活人生存的世界生出许多怨气和阴气,这就需要人们用祭祀去消除。

另一方面,他们事迹又具有感天动地的情感能量,从而在实用的中国民间信仰中能寄托一方百姓的祈求安康的宿愿。

综合比较起来,屈原以楚辞体的《离骚》等浪漫主义诗篇闻名于世,其人品、文品都备受后世文人推崇,再加上诸如贾谊、司马迁等顶级大咖撰文推荐,久而久之,屈原传说逐渐地扩展为中国端午节的主要传说。

元 张渥《九歌图卷》

抗日战争期间,经由闻一多、郭沫若等人的阐释,屈原更是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在端午节中的地位再难撼动。可以说,在民间对端午节起源的解释中,是历史和民众选择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时今日,屈原,已经成为端午节日风俗的一部分。

端午节的真正主题是啥?

1926年,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考察了从古至今有关端午节的文献,认为,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应该是上古先民们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一种需求。

并由此衍生出了端午节的种种行为,南方多水地区是“竞渡送标”,而北方少水地区则是“厌胜驱邪”。

但不管哪种方式,有两样植物,几乎无分南北,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出现——艾蒿、菖蒲。

《端阳故事图》册之五《悬艾人》 清乾隆 徐扬绘 故宫博物院

艾蒿和菖蒲在典籍中,长期以来都被认为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端午的核心习俗。

比如,艾篙被用来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时就说到,“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这里的天师,指的就是张道陵。

而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

而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

《天中佳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中中佳景图》就如实描绘了古人端午的这一习俗。

画上安设道符与钟馗,画面正中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左侧石榴枝头并系精致香包,还有艾虎、荔枝、粽子、石榴花、小衣服等挂坠。

体现的,正是端午驱除邪祟之意。

《天中佳景图》中的端午挂坠局部

除此之外,端午饮酒的习俗,也与药用有关。例如宋代时,饮用菖蒲酒,而到了明清,则成了药效更强烈的雄黄酒。

清代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另外,《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元春在宫中派夏太监送来端午节赏赐,其中给“大奶奶、二奶奶……每人……两个锭子药”,反映的正是清代宫廷端午赏赐的真实情况。

清代宫廷的锭子药是多种锭剂药品的统称,质地大都坚硬致密,宫廷常将锭子药做成各种图案形状,还可以仿照饰物做成各式紫金锭佩、手串念珠等,既可备不时之需,同时也带有驱瘟避害的吉祥寓意。

清 五色编织络紫金锭香珠 故宫博物院

可以说,较之元宵、清明、重阳、春节等民族节日,端午节的药味儿最浓。

端午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公共卫生节日,保护身体健康是头等诉求。

端午,男生和女生到底谁是主角?

五月五日,按理说是一个至阳时刻,比如日本有家家要挂鲤鱼旗的习俗,祈祷家中男孩早日成材。

但事实上,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说:“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在端午节的习俗中,穿戴是另外一件大事,而这,就是女生们大展拳脚的舞台了。

清同治黄色缎平金绣五毒葫芦纹活计:荷包、烟荷包、槟榔袋、表袋、扇套、镜子、粉盒、名片套。故宫博物院

从宋至明,渐渐发展起了一套用于时令节日以及各类吉庆场合的服饰穿戴制度,对应到端午节的服饰主题,就是“艾虎”,以及“五毒”——蜈蚣、蛇、蝎、蜥蜴(壁虎)、蟾蜍等五种毒虫。

所用端午衣饰不管是纹样还是面料都有讲究,是古代节令服的重要一类,种类上以女装居多。

五毒艾虎补子

鸾凤五毒艾虎补子

明定陵出土了一件红暗花罗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是明神宗孝靖皇后在端午节穿着的吉服。

补子部分保存相对完整,居中绣一蹲卧猛虎,抬爪回首,长尾上卷,额部绣十字纹,周围饰蜀葵、艾叶、山石与五毒等。

孝靖皇后红暗花罗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背面局部)

有了应景的衣服,配饰也不能马虎。

用于端午节的艾虎簪 故宫博物院

唐宋时代,女性还时兴把一些小巧的鲜果直接挂到钗头,以此庆祝春去夏来,果实成熟。当时荔枝属于高档水果,于是荔枝上市之时,钗头挂荔枝也成了时尚。

元 金镂空荔枝簪 湖南临沣元墓出土

由于荔枝谐音“利市”,又恰在端午节时上市,所以,在宋代,女性插戴垂着成双荔枝的“自制步摇”,变成了端午节的固定风俗之一。

宋人李石以《长相思》词咏“重午”即端午,便描写道,一位佳人在这一天不仅鬓边斜挑着“钗符儿”——避邪的符袋儿,同时还以“钗头双荔枝”傲人。

粽子,最正宗的馅儿是哪种?

吃粽子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并且本来和端午节没啥关系。

更早的名字,可能叫“角黍”。

《端阳故事图》册之七《裹角黍》 清乾隆 徐扬绘 故宫博物院

按照道理来说,粽子的制作并不复杂,有粽叶和稻米就行,因此推测,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

但直到南朝时期,屈原传说与五月五日节俗挂上钩以后,饭祭水神,祈求平安的粽子才从文化意义上讲究起来,今天粽子的“甜咸之争”才有了理论依据。

所以你要说,端午的粽子究竟怎么包才正宗,那还是得找原始文献,比如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说:

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寥,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意思就是,粽子得用菰叶包裹,菰叶象征的是阳,粽子馅你就得用龟肉或鸭肉,是为阴,取阳包阴之象。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

以此来看,今天大江南北,各种馅儿包来包去,可都没搞准正确答案啊……

“端午安康”“端午快乐”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竞技娱乐,是端午节的另外一大主题。

以南北为界,融合进了两大娱乐项目——龙舟竞渡,与射柳。

举办赛龙舟的活动与古代送灾驱疫的信仰和祈福保平安的朴素愿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北宋 张择端(传)《金明池争标图》 天津博物馆

并且,越是到近现代,端午节的仪式性、祭祀性的分量越轻,而竞技性、娱乐性的分量越重。

这点,我们从传世的艺术画作中对龙舟刻画的精致程度看出一些端倪。

元 《龙舟夺标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明 郑重 《龙舟竞渡图轴》 故宫博物院

端午另一大不为人熟悉的竞技活动起源于辽代契丹人“射柳祈雨”的风俗,后来为金所沿袭,定在端午举行,南传至宋。

明永乐时,都城迁往北方,继承了较多当时北方的习俗,“射柳”的祈雨本义逐渐隐退,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宫廷里却颇为兴盛,深受永乐皇帝的欢迎。

明代端午节除在奉天殿举办筵宴、君臣好吃好喝并诗文唱和之外,皇帝后妃还去西苑看斗龙舟、划船,或到万岁山前插柳、射柳。

《端阳故事图》册之七《裹角黍》,清乾隆,徐扬绘,故宫博物院。题曰:“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明清两代基本如此,这一风俗甚至从宫廷走向了南方的福建等地。

所以,按照古人的习惯来的话,过得“快乐”,在端午节这天才更为重要吧!

浪漫主义文学之源+中国绘画一代鬼才

收录已故画家黄永玉88幅

精心选编10篇楚辞名篇

《楚辞选:黄永玉插图珍藏版》

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

一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食谱书

风味独特百吃不腻的新式做法

百位美人跨越千年的生活智慧

随时翻阅的美学灵感宝典

一本书读懂中国古代女性对“美”的仪式感追求

《楚辞·国殇(绘本版)》《楚辞·山鬼(绘本版)》

遵循原著,刻画细腻

文学与美学的双重盛宴

一部5岁孩子就能读懂的经典

亲历600余岁故宫里的精彩节日

学习节日习俗

做懂传统文化的孩子

过有仪式感的人生

-End-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25端午节是哪一天2025端午节上香祈福好不好2025端午节是哪一天 2025端午节时间:2025年5月31日 五月初五 星期六。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其推演方式是按照农历进行计算的,在农历五月初五到来,而在节气中,每年公历的5月5日左右就开始立夏了,端午节的时候,正是初夏好时节,因此jvzq<84o0j{bppqky0ipo8fte7778?641
1.属马的人2020年农历五月搬家好不好?哪一天适合搬家?五月初五,是"重午",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的端午节,所以五月又叫"端阳"、"端月"。 属马的人2020年农历五月搬家好不好?哪一天适合搬家? 农历 二0二0年 五月 初二日 ;公历 2020年 6月 22日 星期一 ; 相冲:猴日冲(庚寅)虎; 【今日老黄历所宜】 jvzquC41o0q48?3eqo5tzwk142811B5::44ivvq
2.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是哪几个?中国传统的五大节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都是被我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 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有如下: 1、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jvzquC41yy}/ext|jk4dqv4ujgthj~tlkcpv1|mgpinvqlmcpiyik86868<10qyon
3.端午节是正月初几端午节是正月多少日这个时间差背后藏着农历和公历的“捉迷藏游戏”。农历每个月平均29.5天每年比公历少11天左右,所以端午节在公历里就像跳格子似的在5月底到6月中蹦跶。比如2025年的五月初五,公历就翻到了5月31日,比往年提前了小半个月。 要说为什么会有“正月端午”的误会,可能和某些地区的方言有关。就像数据里提到的,有些地方把jvzquC41yy}/dlhl0eun0ls1xkkx1<5::24ivvq
4.2015年的端午节是什么时候2015年的端午节具体是哪一天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与展示。 一、2015年端午节的具体日期 根据农历计算,2015年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对应的公历日期为: - 2015年6月20日(星期六) 这一天是2015年端午节的正式日期,许多地方会在这天举行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艾草等传统习俗活动。 二、2015年端午节日期对jvzquC41ycv/lrszwp4de8kzwt0497733549A54;8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