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五月是夏季的仲月,也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的月份。夏季属火为太阳,火气强旺之时,也就是太阳最“毒”的时候,所以五月也被称为“毒月”。五月建午,午月的午日就为“重午”,重午之日就是“毒月毒日”,也就是端午节。
最初的端午节与夏至是同一天,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的一天,而万物的生长都是在阳气的催动下才产生的结果。所以端午节就是各种植物最旺盛之时,于是人们在端午节要准备很多物件,以备夏季之用。老话说:“端午备五宝,不富也安康”,分别指的是啥?
端午五宝,分别指的是啥?
一、蟾墨
端午节是“午月”的第一个“重午”之日,也是阳气强旺之时,此时天气炎热,各种毒虫也开始活跃了。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们不仅容易被毒虫叮咬,也会被炎热的天气晒伤,于是端午节也是人们“备药”的节日。
由于端午节为“九毒日”之首,所以端午节也是毒虫的力量最强旺之时,因此每到端午节那一天,人们就会四处寻找蟾蜍来制作“蟾墨”。也就是把墨碇塞进蟾蜍嘴巴里,然后把蟾蜍扣在太阳底下暴晒,让蟾蜍的唾液浸透“墨碇”。
然后将蟾蜍挂在屋檐下风干,取出“墨碇”备用。当人们晒伤之后,用这种墨碇涂抹几次就好了。由于蟾蜍表面的疙瘩里有一种白色的浆液,可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积,杀虫消疳等,所以端午节找蟾蜍就成了一种古老的习俗。
但是每到端午节之时,天气炎热,蟾蜍就会躲起来,被称为“躲正午”。所以端午节那一天找蟾蜍也是不容易的。俗话说:“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就是这个意思。
二、蒜锤
五月也被称为“毒月”,也就是各种“毒虫”活跃之时,而端午节又是毒月的毒日。所以人总要寻找一些防止毒虫的物件,大蒜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样。大蒜不仅可以杀菌,而且还有很多重要的作用,其中一样就是可以驱逐毒虫。
当夏季天气炎热之时,也是蛇虫最活跃的时候,于是人们在上山之前,就会吃一些大蒜,或者在口袋里装一些大蒜,这样就遇不到蛇了。由于大蒜外形像锤子,因此被称为“蒜锤”。而端午节前后,也是大蒜成熟的季节。
三、蒲剑
所谓“菖剑”也就是“菖蒲”,其叶子像剑一样,也被称为“尧韭”。《本草菖蒲》中说:“尧时天降其精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的作用与艾草差不多。
由于以前的疾病大多都是通过蚊虫的叮咬而传播的,所以驱除蚊虫也就相等于驱疫,因此每到端午节之时,人们就会将菖蒲悬挂在门上,一般南方用菖蒲,北方用艾草,两者的意义都差不多。
在《本草图经》中说:“菖蒲,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盘屈有节,一寸九节者佳,亦有一寸十二节者。采之初虚软,暴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蜀人用治心腹冷气骤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吴茱萸煎汤饮之,立愈”。所以端午备菖蒲也是一种习俗。
四、艾鞭
也就是用艾草编织成的鞭子,俗话说:“手执艾鞭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前后正是艾草的药力最强盛的时候,所以人们大多在端午节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去采摘一些长势较大的艾草,并用五彩绳系于臂上,或者悬挂在门上,以驱逐“晦气”。
夏季天气炎热,也是人们排除湿气的最佳时候,比如夏季的伏羊节,就是人们利用羊肉的热气来排除体内的湿气,有些地方则用米酒炒鸡,吃饭时还会包裹严实,让自己大汗淋漓才行,其目的就是排除体内的湿气。艾草的作用就是祛湿散寒。所以《纂要》中说:”五月五日采艾,治百病”。
五、无根水
最初的端午节是从夏至分离出来的,而夏至是阳气上升的顶点,夏至的午时就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的时候,因此午时的井水就把称为“午时水”,也就是纯阳之水。俗话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也就是在阳气强旺之时,喝纯阳之时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而端午节的午时就是午月的午日,那一天的午时就是“三午重逢”之时。所以那一天午时的雨水就为纯阳“无根水”,在《长生要录》中说:“五月五日有雨,急破竹一二株,内有神水沥,和‘獺肝’为丸,消心腹积聚”。
端午节本身就是古人备药的节日,除了药物之外,人们最主要的就是要备药引子。而纯阳无根水就是最主要的一种,比如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治病时,就用到了无根水,说:“井中河内之水,俱是有根的。我这无根水,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无根水”。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