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目。
历史渊源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
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夏至说。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
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传说故事
屈原投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贵族的反对,最终被流放。楚国被秦军攻破,屈原在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并投米团入江以防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这一行为后来演变为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伍子胥投河
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死前要求将他的眼睛悬挂在东城门上,以见证越军入城。夫差听后大怒,命令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河中。
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水身亡,曹娥在五月五日投江寻找父亲的尸体,最终找到了父亲的遗体。这一故事也被传为神话。
端午节传统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习俗之一。传说为了纪念屈原投江,百姓划船寻其遗体后演变为竞渡法动。龙舟多人划桨,以鼓点指挥,比拼速度和团队协作,现已成为国际性体育赛事。
吃粽子
粽子最初用于投江祭真屈原,后成为端午节特色食品。粽子主要材科是糯米、馅科,用箬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共庆佳节
挂艾草和菖蒲
艾草和菖蒲有驱虫辟邪的功效,民间认为可防“五毒”。将艾草菖蒲插于门楣或悬挂于屋檐下,有的地方还会用艾草煮水沐浴。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寓意驱邪祈福,常制成精美造型赠予孩童。
系五彩绳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作为端午习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