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作者: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天津人过端午节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看吧!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端午节的由来:起源传说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用九子盘堆角黍
说起吃粽子,咱就先说一个和粽子有关系的习俗。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
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端午节的风俗:插艾草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还有洒扫庭除的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食五毒饼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节还要吃一样东西,就是“五毒饼“,那讲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不少习俗都和“避五毒”相关。贴五毒图、戴五毒兜、将“五毒”形象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在天津民俗文化学者张显明老先生的印象中,吃“五毒饼”则是和“避五毒”习俗相关的“舌尖上的记忆”。
端午节的风俗:祈福身体健康
用柳叶水洗脸也很讲究,一大早沾了露水的柳叶水清香怡人,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