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习俗九月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 是阳数之极,九月初九这一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称为 “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现代社会将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这个节日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还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联系密切。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最初与古代避灾信仰密切相关。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过盛,易引发灾祸,登高可远离地面邪气以避瘟疫,这一说法源于汉代桓景避瘟魔的传说。同时,《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重阳”之日阳气极旺,登高被视为平衡阴阳、消灾避祸的方式。北宋文献记载,汉代长安居民重阳登高台以避灾,印证了习俗的早期实践。

重阳节登高被赋予祈福延寿的深层寓意。古人认为山顶是“极阳”之地,登高可使心愿直达天庭,祈求平安长寿。结合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登高成为驱邪纳吉的仪式,例如菊花象征高洁与长寿,饮酒则助人抵御秋寒。唐代起,登高与祭祖结合,强化了其作为吉祥节日的文化内涵。

另外从养生角度看,登高顺应秋季自然规律。秋天气候清爽,登高可舒展身心,增强体质,中医理论认为此举能“畅秋志”,缓解肃杀之气对情绪的影响。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在我国古代的重阳节这天,有着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茱萸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到了秋天果实完全成熟,折一枝插在头上,可以杀虫消毒、祛除风邪。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不管是什么样的习俗,体现的都是古人因时而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以及对身体健康、生活美好的真诚期盼。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花?

重阳节赏菊源于中国古代对菊花的崇拜与农耕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1、祭祀祈福

重阳节最初是庆祝秋收、祭祀先祖的节日。菊花在古代象征长寿与吉祥,人们通过赏菊、饮菊花酒祈求延年益寿,并认为菊花有辟邪功效,可保佑平安。

2、文化传承

晋代陶渊明爱菊成性,其归隐田园后倡导赏菊,促使重阳赏菊成为风尚。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九月重阳,都下赏菊”,形成全国性习俗。

3、象征意义

菊花在重阳盛开,象征坚韧品格与长寿,被称为“延寿客”。人们通过赏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赋予其驱邪避灾的寓意。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重阳节最重要的饮食习俗是吃重阳糕。重阳糕主要有菊花糕和枣糕等品种。清代道光《济南府志》记载说:“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它的制法是以面粉和糖酥做饼,上面再粘上菊花叶。

枣糕即用红枣蒸成的糕。街上出售的枣糕,多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蒸熟后在街上现切现卖。居民家中自制的枣糕,用一层面一层枣叠垒成塔形,盖着用面捏成的菊花形顶,蒸而食之,名为菊花枣糕。

另有一种重阳糕,俗称花糕,表面有吉祥花样,以葡萄干、花生米、核桃仁、枣、黑芝麻、青红丝以及桃、李、杏、苹果、海棠等果脯装点其间,既好看又好吃。

重阳糕没有具体做法,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北京地区常以花糕、栗子糕作为重阳糕,其中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上海地区则在重阳节吃松糕、蜜糕,福州地区吃九重粿等。

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吃重阳糕呢?这是因为“糕”与“高”同音,吃糕有登高之意,这样在家不出门也能“登高”,以图避灾免祸、步步登高、生活蒸蒸日上的吉利。实际上,重阳糕吃起来香软可口、别具风味,有益于身体健康,是很好的节日食品。

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赏菊、食糕,就像一幅流淌千年的民俗画卷——登高望远,是古人与天地对话的浪漫;茱萸插鬓,藏着驱邪纳吉的朴素心愿;金菊傲霜,映照出高洁不屈的品格;而软糯的重阳糕,咬一口,便是绵长的岁月甜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