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传说

关于九九重阳节是什么来的,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九重阳节传说,希望能够帮到您!

九九重阳节传说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枯河岸边小朱庄有个叫朱元的大户人家。朱元家很得法①,有前、中、后三进大院,整个家里耀眼明光,富丽堂皇,周围人送绰号“万贯员外”。活了大半辈才有一子叫朱一,老俩口视儿子为自己的心尖子,对他百般的疼爱。

一晃几年过去了,朱员外的儿子朱一该找童养媳了,朱员外到处托人打听、说媒,要给儿子找一个不管家里穷富,只要长相好、人品正就行的好女孩进家门。就这样,上门说媒的人踢破了他家门槛,最后在邻村有个聪明伶俐、长相俊俏的张九姑被朱员外相中了,张九姑来到朱家,可真算是落到福窝里了,谁见了谁眼气。

几年后,朱员外家里突然起了大火,家被烧得一干二净、空荡如洗。朱员外家里开始过着贫苦的日子,朱一和张九姑小俩口除了整天的干农活,还得忙里忙外的待候岁数已大的二老爹娘,全村人人见人夸。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转眼到了这年的九月九这一天。张九姑心想:别人都说九月九割块肉,免灾添福添寿,然而家中穷的叮当响,没有值钱的东西拿什么给公婆割肉呢?于是她暗地里把自己的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来孝敬公婆,公婆二人知道后,又心疼又气,死在床头。

这时的张九姑已有身孕一月有余,可是这胎一怀就是十三个月,时逢第二年的九月初九午时,小生命终于降生了,这可喜坏了朱一和张九姑。

一天,有个算命的先生路过朱家门口,小俩口听说算命的来了就想给儿子算算卦,趁着让算命先生给儿子起个好名字。张九姑抱着儿子走近一看,不由吃了一惊,算命先生八十有余,双鬓苍苍,白发束落,胡须长约二尺开外,双手指甲长约五寸之多,仙风道骨,一看就知道非平凡之人。心想:难道是仙人下界,拯救我们一家三口来了。她走上前去把儿子的生辰八字给算命先生说了一遍,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道:“天地分阴阳,岁命有弛张,卦占天虎星,独贵又重阳。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太重伤爹娘,小孩子上天之阳,下界之阳全占,贵相重,命脉独,大忌九年灾星,并防碍先祖之人。”听了算命先生的陈述。朱一和张九姑闷闷不乐问道:“那我们以后该咋办才好呢?”算命先生说道:“每年九月九家中东西不外流。”张九姑又问道:“我们的儿子名字叫什么呢?”算命先生沉思片刻说道 :“就叫重阳吧。”朱一问道:“老先生,你给我们指条路叫我们咋办我们咋办。”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道:“你们记住,在这三年的正月十五在自己的家中处处点燃蜡烛,吊挂彩灯,以平安之光,求和天地阳气之光。还有你们村东有龙背岗②,每年九月九一家老小到那里避难,须连登九年才能完全解除你一家灾难。”话一说完,算命先生便消失在人群之中。朱一和张九姑连忙跪在地上磕头谢恩。

第二年九月九,朱一和张九姑带着自己的儿子重阳。登上村东面的龙背岗上去求神灵,避灾难。小重阳天真活泼,活蹦乱跳的很快爬上龙背岗,突然发现一棵小野黄菊花非常漂亮,就顺手摘一枝戴在自己头上,回头逗自己的爹娘,朱一和张九姑一看也顺手摘了一枝插在自己头上,就这样一家三口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在龙背岗上游玩一天。数日后,小重阳在院子里玩耍,发现一样东西闪闪发光,赶快叫爹娘过来看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元宝。细心的张九姑起了疑心,这是老先生给我们送来的福气,还是我们一家登龙背岗戴小野菊花带来的福份呢?

又是一年九月九,朱一一家三口又来到龙背岗,发现龙背岗上的小野黄菊花突然多了起来,就特意地摘了几枝,给小重阳戴上,并给自己和妻子戴上,就又高高兴兴的玩了一天。可没几天,他们上地干活的时候发现了几个大元宝。朱一,张九姑更加觉得九月九日登龙背岗戴小野黄菊花,有避难求福之灵气。眼看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朱一他们家中富裕起来,乡邻好友知道了也学着他们九月九登龙背岗戴小野黄菊花避难求福,就这样慢慢地在当地形成了一种九月九登高的风俗活动。后来朱一和张九姑夫妻下世以后,儿子小重阳继承父母的遗业,把龙背岗上的小野黄菊花看管起来,把它们分为“前花园”、“后花园”,又教了人们用小野黄菊花泡酒饮茶,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当地人的流传习惯。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重阳歌谣:

“月亮头,亮晃晃;

九月九 避重阳。

月亮头,亮晃晃;

九月九 敬爹娘。

月亮头,亮晃晃,

九月九 龙岗上;

月亮头,亮晃晃,

九月九 黄花赏。

九月九,干拍手,

孝敬爹娘在床头。”

注:① 得法:富裕,舒适。

② 龙背岗:今上蔡县芦岗

九九重阳节传说二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THE END
0.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1、孟嘉落帽 盂嘉是我国古代东晋时的着名文人。他在当时较为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请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knobq8:324640qyon
1.重阳节的传说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阳节的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东汉时,汝南县一位叫 桓景的农村小伙,父母双全,有妻子儿女。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汝河两岸害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5
2.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庆贺重阳节的人,对美好生活也有憧憬和追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qtpi{goisng1e79:@6530nuou
3.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jvzquC41yy}/elyx0eun1pjqitgqj‚4ohoy0495328871:>50jznn
4.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欢迎阅读。 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一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yik|mktgjjcw4572>14<3jvor
5.有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通用5篇)有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篇1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yik|mktgjjcw4393:24@: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