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郡的上蔡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仙人费长房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授降妖剑术。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费长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费长房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上蔡县的冈山上(卧龙岗),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九九重阳,也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古时人们在重阳节又有些什么样的风俗?
首先,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嫩时呈黄色,秋后成熟变成紫红色,可以人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可以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祛毒。
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做成茱萸囊佩带,或是直接插在头上。有些地方,男子也有佩戴茱萸。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的茱萸其实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被民间称为“桂花蒸”的桂花盛开时节,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能除虫,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从这里来的。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风俗之一,便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就是如此,一来是亲近自然,二来也有养生的作用,和人的身体健康有关。对于登高要求到什么样的地方,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记载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中提到,重阳节就一定要把酒登高望远,那个时候就要去赏玩一番,才能一表秋高气爽到来的快乐。 那个时候要带着茱萸、菊花,酒醉之后就回去。关注公众号国学最美.
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明清时,登高习俗比较流行,《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公众号.国学最美,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一时间成为文人百姓的心头好。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都会在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说登高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人们认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前往山上游玩,可以避灾祸。最初的时候可能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提到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