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魏**(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南
下载本文档
中班重阳节习俗教案一、基本信息1.教学对象:中班幼儿2.教学时间:[X]分钟3.教学地点:幼儿园教室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由来和意义。熟悉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重阳节的习俗活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思考和提问,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幼儿尝试参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制作和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幼儿懂得尊重和关爱老人,培养幼儿的敬老、爱老意识,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全面了解重阳节的由来、意义和主要习俗。帮助幼儿理解敬老、爱老的重要性,并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2.教学难点如何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向中班幼儿解释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使幼儿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引导幼儿将敬老、爱老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敬老行为习惯。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幼儿讲解重阳节的基本知识和习俗。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场景和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3.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幼儿的思维碰撞和语言表达。4.实践法:安排手工制作、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重阳节的氛围,加深对节日的认识。五、教学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老人有一定的接触和观察,但对重阳节的了解可能较少。教师可以提前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对老人和节日的已有认知。2.物质准备收集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故事、儿歌、视频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准备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活动的道具或材料,如小型菊花盆栽、茱萸卡片、重阳糕模型、手工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布置教室环境,营造重阳节的氛围,如张贴重阳节相关的图片、悬挂菊花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案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情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公园里有很多老人,他们有的在锻炼身体,有的在聊天。小明看到一位老奶奶走路不太方便,就主动跑过去扶着她。爸爸妈妈看到后,都夸小明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提问幼儿:小明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要帮助老人?你们有没有帮助过老人呢?2.引出主题教师说:“小朋友们都做得很棒,懂得帮助和关心老人。其实呀,我们国家还有一个专门为老人设立的节日,叫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二)新课讲授(15分钟)1.重阳节的由来播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由来的动画视频,视频中讲述了古代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为了拯救乡亲们,跟随仙人学习武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按照仙人的指引,带领乡亲们登上高山,佩戴茱萸,喝菊花酒,最终战胜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教师结合视频内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讲解重阳节的由来,强调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2.重阳节的时间和意义教师告诉幼儿:“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因为它代表着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和敬意。”3.重阳节的习俗登高展示人们登高的图片,向幼儿介绍:“在重阳节这天,很多人会去爬山登高。站在高高的山上,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心情也会变得格外舒畅。而且呀,登高还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呢。”提问幼儿:“你们有没有爬过山呀?爬山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爬山经历。赏菊拿出一盆小型菊花盆栽,让幼儿观察菊花的颜色和形状,闻一闻菊花的香味。教师说:菊花是秋天的象征,它在重阳节前后盛开,非常美丽。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去赏菊,欣赏菊花的千姿百态,感受秋天的气息。播放一段人们在花园里赏菊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赏菊的场景。插茱萸展示茱萸卡片,向幼儿介绍:“茱萸是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和果实都有特殊的香味。在重阳节,人们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传说这样可以辟邪驱灾,保佑身体健康。”教师可以简单示范如何将茱萸卡片佩戴在身上,让幼儿感受一下。吃重阳糕拿出重阳糕模型,向幼儿展示重阳糕的样子,并介绍:“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它看起来像蛋糕一样,甜甜的,很好吃。重阳糕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生活步步高。”请幼儿闻一闻重阳糕的味道,激发幼儿的兴趣。(三)课堂练习(15分钟)1.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我们刚才学的这些习俗,你觉得在重阳节还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呢?”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发言。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幼儿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2.手工制作教师示范制作一张重阳节贺卡:先拿出一张彩色卡纸,对折后在封面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如菊花、老人等;然后打开卡纸,在里面写上对爷爷奶奶的祝福话语,如“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我爱你们!”最后用胶水将卡纸粘好。将幼儿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手工制作材料,让幼儿制作重阳节贺卡。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出独特的贺卡。制作完成后,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邀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贺卡上的图案和祝福话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游戏活动(10分钟)1.“重阳节知识问答”游戏教师准备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问题,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哪些习俗?”“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等。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依次提问,幼儿举手抢答。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不扣分。最后统计每个小组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给予小奖品奖励。通过这个游戏,巩固幼儿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2.“我给老人送祝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幼儿依次走到教室前面,面对“老人”(可以是教师扮演,也可以是提前准备好的老人图片),大声说出自己对老人的祝福话语,如“爷爷奶奶,祝您身体健康!”“姥姥姥爷,重阳节快乐!我爱您!”等。教师对幼儿的祝福进行回应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表达祝福的快乐,同时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敬老情感。(五)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内容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节日呀?重阳节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习俗呢?”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2.强调重点再次强调重阳节的意义和敬老、爱老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帮助老人,并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3.情感升华教师说:“小朋友们,重阳节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节日。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个节日,在以后的日子里,做一个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老人!”七、教学内容分析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内容位于幼儿园中班社会教育领域,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能够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和情感态度。此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老人,通过对重阳节的学习,能够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老人,学会关爱和尊重老人,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八、教学反思1.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幼儿能够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信息,熟悉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达成较好。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活动,对重阳节的由来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幼儿积极参与了故事讲述、图片观察、小组讨论、手工制作和游戏活动等,锻炼了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和手工制作环节,幼儿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幼儿对重阳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幼儿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了敬老、爱老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尊重和关爱老人,并在游戏活动中积极表达对老人的祝福,情感态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2.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对重阳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例如,在讲解登高习俗时,虽然提到了步步高升的寓意,但幼儿可能只是表面理解,未能真正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较为抽象文化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幼儿参与度不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讨论话题对于部分幼儿来说缺乏吸引力,或者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不够灵活,未能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有些幼儿在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如使用剪刀不够熟练,粘贴卡片时不够牢固等。这反映出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幼儿手工技能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方法效果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体效果较好。讲授法能够系统地向幼儿传授重阳节的知识,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易于幼儿理解。讨论法激发了幼儿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法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重阳节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学生反馈从幼儿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交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对本节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手工制作和游戏活动环节。幼儿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幼儿表示通过学习重阳节,知道了要更加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回家后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忙捶背、端水等。这说明幼儿在情感上受到了触动,并且愿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文化内涵较深的内容,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讲解,如结合简单的故事、儿歌或生活实例,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前,更加明确讨论的要求和规则,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更具吸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