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粽子有关,但它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不光与粽子有关风俗屈原节日传统节日荆楚岁时记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代的端午节从汉代开始盛行于长江两岸。

端午释义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字面意思是初始,午属十二地支第七位马,用于计时。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这一称谓与传统节日中的正月初一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七月初七乞巧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端五即初五,农历五月也是午月,“端五”慢慢演变成了“端午”。农历五月正是仲夏,《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这一天有很多种叫法: 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解粽节、屈原日、女儿节等。

端午习俗

关于五月五日与端午习俗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中的这句话:“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秦代以后,南北方的端午习俗进一步融合,主要的风俗是避恶和避灾。

唐代端午风俗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唐代段成式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用丝线结成人形,佩戴用于装饰辟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

端午节制作粽子的风俗流传至今,与纪念屈原有着很深的渊源。粽子,古代还有糉、角黍、筒粽等不同的名称,关于粽子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亡,楚国人怀念他,就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取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竹筒贮米的方式逐渐被粽叶包裹的方式取代。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唐代食用粽子的习俗已风靡大江南北,据宋代人庞元英撰写的《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其中,“百索粽”还是皇帝赏赐大臣的食品,这时的端午节主要侧重于避灾祈福。

据文献记载,在唐代初年,五月五日已成为官方法定假日。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四月《停诸节敬献诏》云:“比之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到了唐玄宗时,已经有了“端午”这一节日名。宋代则有“端午节”之名,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一栏下专门有对杭州人过端午节的文字描述。

端午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在历史传承过程中,糅合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日益丰富。现今民俗在端午节多为祭祀屈原,甚至被称为屈原节、诗人节。其实历史上,各地曾有不同的名人祭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地理标识。

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后遭子兰等人排挤被流放。相传当楚国郢都沦陷后,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怀石自投汨罗江,点出了屈原投江的地点和方式。

端午节祭祀屈原,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人遂以此认为端午节源自祭祀屈原。

屈原舍身取义、高洁的品质被后人尊敬,成为历代文人的楷模,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甚至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将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节日。屈原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作为优秀诗人的才华历来被人们传颂,是中国人民崇敬爱戴的先贤。

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楚国人,后为吴国大夫,一度助吴成为强国,后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令其自尽,相传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五日,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曹娥。曹娥,东汉会稽上虞人,著名孝女,《后汉书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泝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思念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上虞人被曹娥的事迹感动,所以他们将这一天定为纪念她的节日。

可见,历史上不少地方都曾以本地名人为纪念对象。显然,先有“五月五日”节俗,后有不同名人附会。名人纪念丰富了“五月五日”节俗活动,成为后来端午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

端午节与地域文化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文化。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人们在端午节划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十分常见,长江中下游地区龙舟赛最为盛大,影响最大。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的一词中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此外,很多诗人在作品中描绘赛龙舟时热闹喧嚣的场景和水手们高超的划船技术。如明代诗人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感赋》中写道:“金鳞圻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魅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壑猊触石,健马走坂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

从端午节的一些其他习俗中也能看出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地理标识。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长江流域的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古人认为“端午三友”可以避免虫蛇叮咬。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端午节采药与浴兰汤也是古老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由此可见,端午节采药的习俗最初盛行于荆楚一带。

与端午采药一样,端午浴兰汤最初也是盛行于荆楚一带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适宜,这一风俗至今流传。

古老的端午节,历经千年传承,民俗活动不断丰富,衍生出许多习俗。各地有多种习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划龙舟并不是普遍的唯一的活动,而拴五色线、饮雄黄酒、用雄黄画额、佩香囊、熏艾草、挂菖蒲等已日渐式微,唯有粽子经久不衰。

小结

如今,端午节已成为全国法定假日,成为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

端午节具有时间上的转换意义,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端午节习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及生存智慧,是人们一种仪式感、娱乐性的表达方式,端午节文化起源于中国人和谐的自然观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毛泽东诗词永流传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jvzquC41yy}/onnrkct/ew4495;etxw
1.你知道吗?它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起源并不为了纪念屈原原标题:端午节的“真相”你知道吗?它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起源并不为了纪念屈原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今天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其他三个节日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通过几千年的演进,起源于春秋的端午节已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深沉悠久的节令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健康、积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2832:8iqe/oigjzzx{>4498560yivvq
2.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县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jvzquC41o0xjnr3eqo4dp8ot/|z0eqtpi{goisng13788=60jvsm
3.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根据民间传说,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这个人的,因为他曾经“剑斩瘟魔”,为民造福,所以人们一直纪念他。 一、传说中的桓景暂瘟魔 相传,古时候在汝南一带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百姓受尽折磨。汝南有一个青年叫桓景,他的父母被一场瘟疫夺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253?:a:6657>55::0jvsm
4.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大家知道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吗?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现代意义上的重阳节更多的是提倡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iiqwl{cpmkkn4383743=6;65965@90jvs
5.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吗1、是的,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 2、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县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jvzquC41yy}/i~suwq4dqv4c13<94;7383976<:60jznn
6.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娱乐频道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农历九月初九,因出现两个九相重,古人便称其为“重九”。而在古代,六为阴,九为阳,故而又其称为“重阳”。重阳节大致可溯源到汉初,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有着古老的深化和传说,如桓景避灾、骊山传说、绝地天通说、宫习外传说等,这些神话和jvzquC41gpz/eqnpc0ipo8rqxkk0pn|u|j5239574:70497532841=:86:>357mvon
7.【暖暖重阳】重阳节——陪伴才是最好的“告白”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也是个特殊的日子——重阳节。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节日,也为了孩子们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背后的意义。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系列“暖心重阳”的节日活动。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制作了精美的礼物。下面请跟随小编的镜头一起来看看孩子们为重阳节增添了哪些色彩吧~ jvzquC41yy}/onnrkct/ew45wenhs€9
8.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华夏先贤孔子,并祈求长寿、健康和幸福。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希望大家喜欢!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的桓景。 相传,桓景是东汉汝南县人。 父母死于瘟疫后,他独自上山学艺。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qtpi{goisng1e81::7430nuou
9.2024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jvzquC41yctokjsnk0zjcwvk0eun1qtv13:41
10.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娱乐频道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2) 风俗四:吃柿子 吃柿子的风俗想必大家很少听闻。相传,重阳节这天朱元璋微服出访至一个村子,感到饥渴难耐,看到该村因战乱变得满目疮痍,但唯独角落里有一棵柿子树存活下来,且结满了柿子,朱元璋便吃了几枚后离开了。后来又途径此处,见当年那棵柿子树还在,就降旨:“册封柿子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jvzquC41gpz/eqnpc0ipo8rqxkk0pn|u|j5239574:70497532841=:86:>35h60jvsm
11.重阳节是纪念谁的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中秋节是纪念嫦娥的,那么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就告诉你重阳节纪念的人物,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纪念的人物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iiqwl{cpmkkn466681:B3jvor
12.2018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去世的人好不好?有什么说法吗?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而产生的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 在古时候,重阳节祭祀礼俗很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在民间在该日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风俗。 jvzquC41yy}/m<;80eun1{nnk1:2;B60jvsm
13.2022年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双九相重,所以称“重九”。《易经》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qtpi{goisng1e743;>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