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农历九月九日下午,重庆市夫子池新生活运动模范区广场里人声鼎沸,民国首届九九体育纪念大会暨重庆市运动大会隆重开幕。蒋介石亲自发表训词,要求“举国同胞,无论男女老幼,均能深切认识体育之重要,而一致笃实践履,发奋磨砺……”
据《抗战时期陪都体育史料》记载,运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展,项目也很接地气,有民众健身班的运动技巧表演,有中华国术学会的武术表演,有儿童的游泳表演,还有为适应重庆地形而开展的登山、渡江运动等。热热闹闹的运动会,为艰苦压抑的抗战岁月增添了一份难得的快乐气息。
▲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画师刘延年等绘制的《北京风俗图谱》之《重阳登高》,一群衣冠楚楚的士绅正在登楼饮宴,楼外树木萧疏,正是重阳时节的光景。供图/FOTOE
02
登高是为了避灾?
农历九月,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气温下降和寒冬的来临。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先民来说,这是一年一度的巨大考验。这时,大火星隐没不见,使将大火星视若神明的古人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火神的休眠,不仅宣告漫漫长冬的逼近,也使人们失去了判断季节转变的时间坐标。于是,人们会举行为火神送行的祭仪,或者想方设法逃过这个“灾日”——比如登山。
南朝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里的仙人费长房的故事,可能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会发生灾祸,赶紧出去避一避吧。让你的家人各自做一个红布囊,装满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如此则灾祸可消。”桓景一五一十地照做,一大早就带全家登山,傍晚回到家里,只见牛羊鸡狗已经全部暴死了。
除了避灾,古人登高还有一个目的:祭天、求仙。
高大的山岳耸入云霄,离天界最近,是沟通天人、求遇神明的最佳地点。所以,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多依托海内最高峻的山岳举行。《礼记》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规定了不同等级王侯的祭祀对象和规格。这表明,登高祭天一度是一种被严格垄断的权力。
春秋时期,楚国是一个长期受中原诸侯蔑视的蛮邦,而楚昭王君臣盘算着登天通神之事,等于是在挑战周王室的权力,为广大楚人争取一场“平权运动”。在这之后,楚人登山祭神的活动,慢慢地普及开来。这在“昭王之问”约二百年后的屈原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在《远游》中,屈原感叹“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而他的行程是“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这是“重阳”二字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而“炎神”所居的“南疑”,指的是楚国境内的名山九嶷山。这首诗反映出,在屈原生活的时代,重阳的名称、时间、习俗都已经大致定型。
照此说来,重阳节和登山习俗有可能是楚人的发明,而且,其中还有喜好登山求仙的屈原的一份功劳。另外,九月初九还是太上老君、斗姆元君的生日,各有祭神的习俗。
03
重阳是女儿休息日?
十六岁的丁氏女,远嫁到了淮南全椒县(今属安徽省滁州市)谢家。原想从此开始幸福的生活,不料婆婆十分严苛,把她当成苦役随意使唤,稍不如意就下毒手鞭笞殴打。丁新妇不堪其苦,在九月九日上吊自杀,死后其灵魂时常在民间显灵。巫师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向众人宣告了神谕:“丁氏女在九月九日辛劳而死,以后女孩子每日都不宜劳作太辛苦,还应当在九月九日休息一天。”
因为有心灵手巧的女孩儿们的参与,做花糕成了“女儿节”的一大亮点。花糕有多少花样?
南宋笔记《梦粱录》记载了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花糕:“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皇宫御膳房还能制作一种豪华版花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一片小小的花糕,不仅造型精致、五彩缤纷,还包含了十多种荤素配料,光是读文字就让人食指大动。
04
菊花就酒,延年益寿
那么,将重阳设立为老年节,又有何依据呢?
▲ 汉画像中的《养老图》,图中右边的老者执鸠杖跪坐于地,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一人以量器往陶罐里注入粮食。摄影/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