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临屏以节日的名义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诗者,给我们的节日赋予浓浓的诗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新时代同题】除了常规同题继续接力外,将《以节日的名义》为主题,围绕中国的系列节日展开临屏作业。期待各位老师大展文采!

欢迎没能及时参与专辑制作的老师在留言处跟帖交流!

第二十四期

重阳节·中国老人节

本期值班: 自强不息

野渡蒹葭风瑟瑟。别燕无留迹。断雁一声声,无尽斜阳,遍抹金黄色。

僻村几处吹寒笛?难把归期觅。山树正栖鸦,井上秋深,浮起清凉国。

【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七夕、中元、中秋三节之后,是人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重重,含义是极高极大,代表长久、长寿。1989年,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这样就突出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主题,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重阳节是夏历的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已出现重阳之名:“集重阳人地宫兮,造句始(星名)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九重天”的意思,并非节日之名。但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嫁与平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就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作而成的重阳糕。这段话包括了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称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末句的“享宴高会”,就是重阳登高宴饮的意思。

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常常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之中。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节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甚至重阳节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宋代以降,重阳风俗基本沿袭唐代,但插茱萸之风俗逐渐衰落。由此可见,重阳节的来历早在战国时期已开其端,汉代比较兴盛,到唐代正式定为节日。

THE END
0.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了人们心中一抹温馨的记忆。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古人对天象的崇拜与自然的敬畏,更在岁月的流转中,被赋予了敬老爱老的新含义,从而有了“老人节”的美称。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253?:a:65;5737?80jvsm
1.为何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插茱萸老人节节日重阳在《易经》中,“九”为阳数,而农历的九月初九,九九两数相重,所以叫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九是吉祥的日子,会在这一天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 这个节日传承千年,在2012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立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jvzquC415i428<3eqo5e{8ftvkimg8LLHHQ:5>574;HLGY3jvor
2.节令之美|从“老人节”到“老年节”,关于“重阳”你了解多少重阳节后,天气日渐寒凉,草木凋零。为告别春夏的勃勃生机,迎接秋收冬藏,明清时期又出现携酒至城郊痛饮的风气,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谓之“辞青”。 时至今日,重阳节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老人节”。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罗澍伟说,“九”作为阳数之极,又被称“极阳”或“老阳”,“九九”与“久久”jvzquC41pg}t0lhvx0ipo872465228631CXUKyzSxWryvpGqKtOZr\j24:22:60u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