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是古人在秋寒交替时“辞青避灾”的仪式,古人认为九月初九“九”为阳数,双阳相重是“极阳之日”,易有灾邪,需通过登高、佩茱萸等方式驱邪避凶。
汉代时,重阳节习俗逐渐定型;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从“避灾仪式”转向兼具祈福、娱乐的民俗节日;1989年,我国将其定为“敬老节”,赋予“尊老敬老”的新时代内涵,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深度绑定。
二、重阳节的经典风俗
1. 登高望远: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既源于“登高避灾”的古老说法,又因深秋晴空万里,适合登高赏秋景,如今成为家人结伴、放松身心的户外活动。
2.佩茱萸、赏菊饮菊酒:茱萸气味浓烈,可驱虫避湿,古人将其制成香囊佩戴;菊花在九月盛放,赏菊的同时,饮下用菊花、黍米酿制的菊花酒,被视为“祛病延年”的吉祥之举。
3.吃重阳糕:“糕”与“高”谐音,暗含“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 。传统重阳糕多为多层,表层会撒上桂花、坚果,部分地区还会在糕上插小旗,模拟“登高”之意。
4.尊老敬老:作为现代重阳节的核心主题,晚辈会通过陪长辈吃饭、赠送保暖衣物、带长辈体检等方式,传递对长辈的关怀,让节日更具温度。
三、重阳节以后,开启冬季模式
重阳时节后,副热带高压南撤,冷空气开始活跃。北方秋高气爽,能见度极高;南方也告别热天,迎来宜人的季节。这正是“重阳无雨一冬晴”气象谚语的由来——此时天气往往预示着冬季的干湿趋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