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儿女为何自称“炎黄子孙”?
距今约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炎帝、黄帝两个部族融合,形成炎黄联盟,共同繁衍成了华夏族,为中华民族的始兴、繁衍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数千年来,普天下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缅怀炎帝、黄帝两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2. 你知道“华夏”的来由吗?
远古时期,炎帝族、黄帝族形成联盟,构成华夏族主体。对于“华”和“夏”的意思,周朝的《书经》解释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华”是华丽、华贵之意,“夏”指夏代大国。到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华丽的汉服,“夏”是指行周礼的大国,有大、雅、正之意,表示壮大而美好。春秋时期的《尚书·周书·武成》,最早将“华”“夏”二字连用,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当时,中原各诸侯国均自称“华夏”。“华夏”当时指中原一带,或有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地方。如今,“华夏”指中国。
3. 你知道“中华”的来由吗?
“中华”一词在汉代开始被使用,最早用于天文方面。《天文经星·中宫》说,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为东太阳门。第二星曰次相,为中华东门。这是以当时的宫城比拟天宫构造,中间之门在“中国”与“华夏”两词中各取一字,命名“中华”。古代也有皇帝以“中华门”命名宫名。“华”和“花”是通假字,“中华”即“中央之花”。如今,“中华”就是指中国。
4. “三皇五帝”指的是谁?
“三皇五帝”是“三皇”和“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来,各史籍对“三皇五帝”的解释有不同说法,如:“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但不管哪个版本,炎帝神农都被列为“三皇五帝”之中。
5. 炎帝出生在哪儿?
6. 炎帝哪天出生、哪天去世?
相传炎帝的生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逝于农历七月初七。
7. 炎帝生活在哪个时代?
8. 炎帝的父亲是谁?
对于炎帝的父亲,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战国时期《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由此推断,炎帝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代,实行群婚制,“民知其母,不知其父”,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后代一些史籍托辞为感于“神龙”,如西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所说:“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9. 炎帝为什么姓姜?
炎帝长于姜水,所以姓姜,名石年,又名轨。《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10. 为什么炎帝像长有牛角?
《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史学家解释说,这并不是说炎帝是长了个牛头的异形人,而是源于古代人们的图腾崇拜。炎帝族是农耕部落,以牛、龙、羊等为图腾,牛因为贡献最大而备受推崇。炎帝作为部落首领,被赋予了图腾中的“牛角”元素,或是头上戴了牛角作为装饰。
11. 炎帝的妻子是谁?
炎帝的妻子是赤水氏部落的听訞。《山海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女听訞。”
12. 炎帝有哪些活动地域?
炎帝部落作为华夏民族的主干,迁移和活动空间非常广阔,达大半个中国。汉代《淮南子·主术训》说,炎帝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如今,陕西、湖北、山西、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相关历史遗迹和传说。
13. 为什么说炎帝是人不是神?
众多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人不是神。《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可见炎帝神农氏是人不是神。当然,炎帝神农氏不是普通的人,《汉书·古今人表》把太昊帝宓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古代英明帝王一并列为“上上圣人”。《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既然有后人,其先人当然也是人。
炎帝之所以让人以为是“神”,是被一些史籍误导了。比如,古籍记载炎帝是“感神龙而生,人身牛首”。同时,炎帝因为贡献卓越,被当作神一般崇拜。《太平御览》说:“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其德浓厚若神,故谓神农也。”
14. 炎帝为什么又叫神农氏?
“炎帝即神农氏”的说法,最早出自战国时代的《世本》。后来,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说,炎帝神农氏“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因为《汉书》是权威性极高的正史,后来的史籍基本沿用了这一说法,认为炎帝、神农氏是指同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王符在《潜夫论》中解释说:“神农为世号,炎帝为身号。”打个比方,炎帝与神农氏,如同汉高祖刘邦与汉朝。
15. 炎帝活了多少岁?
相传炎帝神农氏活了168岁。他出生后3天能讲话,5天能走路,7天长齐了牙,身高2.9米。史学家解释说,这是后人基于对先祖圣人的极度崇敬,进而作的夸张式描述。
16. 炎帝在哪儿去世?
相传炎帝神农氏晚年因采药来到南方,不幸误尝剧毒断肠草而去世。最早记载此事的是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说炎帝神农氏“陟于长沙之荼乡”,即今湖南省炎陵县。
17. “断肠草”是什么毒草?
相传断肠草毒死了炎帝。断肠草,又名钩吻,还称胡蔓藤、大茶药、山砒霜、烂肠草等,它全身有毒,尤其根、叶毒性最大,分布于赣、闽、台、湘、粤、琼等地。
18. 炎帝在位多少年?
史籍说140年或120年。战国时期《竹书纪年》说是“在位一百四十年”,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在位一百二十年”。
19. 炎帝有多少子女?
20. 炎帝神农氏帝系有几代?
史籍称炎帝神农氏帝系有八代。炎帝是部落联盟的共主(大酋长),其后继者以“炎帝”为世号,称“帝某”“炎帝某”。谯周《古史考》说:“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史记》司马贞的《索隐》说,炎帝神农氏纳听訞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21. 炎帝有哪些后裔?
炎帝神农氏的后裔遍布四方,优秀者很多。史籍记载,除了称帝的以外,著名后裔还有:共工、句龙(后土)、夸父、封钜、伯夷、逄(庞)伯陵、缙云氏、有邰氏、彤鱼氏、纪氏族、箕氏、三鸟(乌)氏、灵恝、氐(互)人、祝融、禄续等。主要的四支是: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和氐羌。
22. 你听过远古时期的阪泉大战和涿鹿大战吗?
史籍记载,炎帝时代末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争夺联盟盟主地位,在阪泉进行了3场战争,史称“阪泉大战”。后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黄帝部落因胜利而成为联盟“共主”,炎帝部落以“实体”继续存在。
炎黄联盟成立后,势力日益强大。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九黎族也实力强悍,频频发动掠夺土地、兼并氏族的争斗,甚至将炎帝族的首领榆罔赶出空桑(今山东曲阜),占领了包括涿鹿在内的大片土地,九黎族首领蚩尤自称炎帝。于是,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旷日持久的激战,最终将蚩尤部落打败,史称“涿鹿大战”。后来,九黎族、东夷族等各氏族部落陆续加入炎黄联盟,形成大华夏部落联盟,中国自此进入华夏时代。
23. 为什么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几千年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表明炎帝在前、黄帝在后。众多史籍一致认为,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先秦时期《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汉代《越绝书·计倪内经》说:“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
24. 为什么说炎帝、黄帝不是兄弟?
相传炎帝比黄帝早出生523年,自然不是兄弟、不是同时代的人。《三皇纪》说:“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可是《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初看起来,黄帝、炎帝是两兄弟,其实是对该段记载的表述不精确所产生的歧义。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把问题说清楚了,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进行的阪泉大战,并非黄帝与炎帝之战,而是黄帝与炎帝之后进行的战争。
25. 炎帝与蚩尤是什么关系?
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蚩尤为炎帝之后,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南宋罗泌著《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是上古时期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酋长。有研究者认为,九黎族与炎帝族都是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炎帝族是神农族的直系,继承了神农氏的世号,九黎族是神农族的旁支。蚩尤带领九黎部落在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
26. 记载炎帝神农氏的史籍主要有哪些?
历史上记载过炎帝神农氏的典籍众多。先秦时期《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取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战国时期《竹书纪年》载:“少典之君,娶于有蟜氏女,曰安登,生神农。三日而能言,七日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其起本于烈山,号烈山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
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还有《礼记》《左传》《逸周书》《白虎通》《周礼》《国语》《战国策》《山海经》《管子》《庄子》《计倪子》《孟子》《列子》《商君书》《黄帝内经素问》《世本》《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路史》《楚辞》《汉书》,等等。
27. 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指什么?
炎帝神农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祖,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史载,炎帝神农氏传世有“八大功绩”:
二是遍尝百草,发明医药。为了给先民治病,炎帝遍尝百草,以一天遇七十种毒都不放弃的劲头探索钻研,发明了医药,他自己却因误食断肠草而献出了生命。后人整理他总结的治病方法汇编成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三是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炎帝创造弓箭,有效防止野兽袭击、打击外来部落侵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四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炎帝烧制日用陶器,蒸煮食物、贮存物品,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冶炼刀、斧、凿、耜等工具,为原始先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五是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炎帝当首领时,规定在太阳正顶的时候,集中进行货物交换,让广大先民通过交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六是练丝为弦,发明音乐。炎帝将桐木做琴,用蚕丝制弦,制作神农琴,弹奏音乐,丰富先民生活。
七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上古先民以前都披着树叶和兽皮,没有衣服穿,炎帝教先民种麻植桑,收集植物纤维制成衣裳,让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
八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上古先民原来都住在山洞里,炎帝带领大家在地面上建房子,告别打渔、狩猎、住山洞的生活,迈进农耕定居时代。
28. 为什么说炎帝开了中医学先河?
据史籍记载,炎帝以“一天遭遇70毒也不放弃”的劲头遍尝百草、探索药理,带领先民学会用中草药治疗疾病、保护健康。汉代,人们将炎帝总结出来的治疗疾病方法,整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充分肯定炎帝奠定了中医学基础,开创了中医学文化。《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29. 炎帝为什么被称为“农神”
炎帝出生的年代,先民们打渔、狩猎、住山洞,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相传炎帝广游各地,探索稻、粱、菽、麦、黍五谷种植技术,为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他用木头制成“耒”和“耜”(即犁和耙)等农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粮食产量。炎帝族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称作“神农”“农神”。《汉书》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30. 炎帝为什么被称作“茶祖”?
相传炎帝遍尝百草时,不小心吃到了一种有毒的药草,迅速瘫倒在地。他挣扎着抓了一把树叶泡在水里,连水带叶一起吃了,不一会儿便清醒了许多。后来,他将这种吃了先苦后甜、有一股香味的树叶取名“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炎帝因此被称作“茶祖”。
31. 炎帝为什么被称作“火神”?
炎帝族是一个崇拜火、太阳的部族。炎帝将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中,用火烧荒,开垦土地种庄稼,用火烹煮食物、抑制疾病、烧制陶器、冶炼金属,还用火计时、设官制。因为他善于取火、存火、变火、用火,所以“以火德王”,被称作“炎神”“火神”,他身号“炎帝”的“炎”字也因此而来。《楚辞·远游章句》说:“炎神,炎帝也。”《左传·昭公十七年》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32. “炎帝精神”主要指哪些?
战胜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
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
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
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
“炎帝精神”惠及并传承中华民族千代万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元素。
33. “炎帝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炎帝文化是炎帝率领原始先民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内涵主要表现为农耕文化和民生文化,包括原始耕播、医药、收藏、陶器、商贸、音乐、猎防、服饰、建筑等文化,以及炎帝时期流传下来的道德、社会、伦理、宗教等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朝历代的继承、发掘、整合乃至重铸,炎帝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日益焕发蓬勃生机。
34. 哪些史籍记载炎帝安葬在炎陵县?
查阅众多史籍,明确记载炎帝安葬的地方只有一处,那就是“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的炎帝陵。
最早记载炎帝神农氏安葬处所的史籍是《竹书纪年》,此后是西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之后,宋代罗泌著《路史》记载较详细,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王象之编著《舆地纪胜》时,炎帝陵尚在茶陵县境内。《衡图经》说:“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茶陵县是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因茶乡之鹿原陂有炎帝陵,而以陵名县。这就是说,炎帝陵在汉代就很有名了。后来,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朝廷将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常平3个乡分出来,设立酃县,处在康乐乡的炎帝陵被划入酃县(今炎陵县)。
35. 全国权威专家如何考证炎帝陵墓在炎陵县?
1992年11月,全国政协炎帝陵考察组组织全国最具权威的考古、文物和古建筑方面的专家赴酃县考察。考察组包括郑孝燮、孙轶青、罗哲文、庄敏、黄景略、林小安等专家。抵达酃县后,考察组连日听取炎帝陵相关情况汇报,查阅了大量史料,实地察看了炎帝陵及其附属建筑,考察了各处文物景点。通过为期7天的详细考察,考察组在长沙向新闻界宣布了“炎帝陵墓确实坐落在湖南酃县境内”的结论。罗哲文现场赋诗道:“炎黄二始祖,南北启人文;子孙齐景仰,世代结同心。”199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炎帝陵题写了“炎帝陵”陵款。
36. 酃县是哪年更名为炎陵县?
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这样,以炎帝陵和黄帝陵命名的县,分别是湖南炎陵县、陕西黄陵县,进一步确立了“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
37. 炎陵县安寝的是第几代炎帝?
史籍记载,炎陵县炎帝陵安寝的是第一代炎帝。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葬在长沙(今炎陵县)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
38. 炎帝陵初建于什么时候?
宋代罗泌在《路史》自注中说,鹿原陂在西汉时已有炎帝陵墓。清道光《酃县志》记载,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起,当地人担心乱兵发掘,于是将陵墓夷为平地。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时已有炎帝陵。
39. 炎帝陵在新中国成立前经历过多少回重建、修葺?
自古以来,炎帝陵经过历朝历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世代相承的“古已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当代整修”的建陵史和祭祀史。
《路史》说:“有唐尝奉祠焉”。唐代时,人们在炎帝陵墓前兴建“唐兴寺”,又叫“奉圣寺”,以守护炎帝陵,并且“时有奉祀”。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奉炎帝为感生帝,派遣特使遍访天下古陵,于乾德五年(967)在茶陵县南一百里的康乐乡(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寻得炎帝陵墓,“爰即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淳祐八年(1248),为炎帝陵禁樵牧,设5户守陵户专门管理陵庙事务,还对炎帝祠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宋代至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没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较大规模的修葺有3次。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炎帝陵庙因此得到一次全面修葺。后来,嘉靖三年(1524)、万历四十八年(1620)均进行了重修。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有9次。雍正十一年(1733),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将炎帝陵进行重建,规范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等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陵庙也统称为陵殿而正其名。
民国期间的1940年,湖南省政府对炎帝陵进行全面修葺,工程于第二年9月完成。
40. “邑有圣陵”是什么来历?
“邑有圣陵”其实是指路牌。炎帝去世后,历朝历代的御祭官员,长途跋涉来炎帝陵拜祭,尤其清代的御祭最为频繁。为了给前来拜祭的官员及民众指路,清乾隆十六年(1751),衡州知府黄岳牧写下“邑有圣陵”四个大字,镌刻在当时茶陵县通往炎帝陵的御祭古道峤头岭(也称“峤梁岭”)石崖上,史称“摩崖石刻”。2011年,“邑有圣陵”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1. 薛岳为炎帝陵做了啥?
抗战时期,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为避免省政府遭受日军涂炭,他计划将省政府搬迁到炎陵山办公。他来到炎帝陵,指挥在炎陵山修建了大批房屋、防空洞和碉堡,修通了坪形至炎帝陵的9.44公里公路,还开荒造林264亩,并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子超)的名字修亭立碑。
42. 当代大规模修复炎帝陵是什么时候?
43. 新中国第一个撰文提出修复炎帝陵并捐款的是谁?
郴州市老中医周净慈。1981年2月,他到炎帝陵谒祖后,写信提出重修炎帝陵的建议,此后为炎帝陵修复捐款1000元。
44.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要祭祖?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一脉相承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敬祖文化。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代王朝都很重视祭祀炎帝活动,可谓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一直是“家有谱、国有史”,提醒族人和国民要敬天尊祖、慎终追远。
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奠基和中华文明的滥觞建立了丰功伟绩,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农耕文明的原始先师、华夏部族的道德君王、普世敬仰的宗教神明,对后世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炎帝一直活在后世子孙的心中,受到历朝历代的景仰和崇祀。伴随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劲步伐,炎帝陵正以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张力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标、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中华复兴的动力源泉。通过祭祀炎帝陵典礼这样隆重的仪式,进一步缅怀炎帝功绩、弘扬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
45. 祭祀炎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并一直沿袭不辍的?
据史籍传载:最早祭祀炎帝的是黄帝轩辕氏"崇炎帝之祀于陈"。相传"陈"乃炎帝部族故都,大致在今河南省淮阳区一带;最早的皇朝祭祀为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灵公在吴阳"作上畤以祭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最早的炎帝陵祭祀应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朝廷诏置"茶陵"建制以志炎帝陵地标开始;最早的朝廷御祭当为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诏告天下"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最早的公祭当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时任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遣省政府秘书长主持炎帝陵公祭典礼,告长沙抗日保卫战大捷。新中国成立后,笫一次举行公祭典礼为1993年,由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邦柱主祭。
46. 炎帝陵的民间祭祀有什么习俗?
民间祭祀,指行业、社团、家族、村墟以及个人祭祀。炎帝陵祭祀延续数千年,一直香火旺盛,尤其民间祭祀从未间断。根据《酃县志》记载以及当地传统习俗,民间祭祀的时令主要有春节、清明、炎帝生辰、端午、尝新、冬至和禳灾祭祀,以及初一、十五祭祀和寻根谒祖祭祀等。祭祀物品一般是香烛、纸钱、鞭炮、水酒,以及自家制作的时令食品等。礼仪一般为:一跪、三拜、三叩首、敬酒三巡。
47. 最早在炎帝陵进行御祭的是谁?
御祭,指皇帝(帝王)或遣官诣陵致祭。炎帝陵之祭祀始于何时,史籍无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以陵名县而设茶陵县,应该可以作为“汉有祀”的证明。到宋代,炎帝陵之祀形成了制度。元代未尝中辍,明清两代更趋频繁。现有祭文可考的御祭,明代15次,清代38次。
48. 炎帝陵御祭有什么程序?
历代帝王高度重视对炎帝陵的御祭,程序复杂而严谨。清代举行御祭时,先由礼部开出诣陵告祭官员名单,奏请皇帝钦定。由翰林院撰写祭文,太常寺预备祭帛,户部、工部置办其他常用御祭物品,钦天监择选起程日期。临行前,告祭官要斋戒一天。若是皇帝要亲自检查祭祀物品,则要先散斋一日,再在中和殿举行“亲阅”仪式,告祭官跪受祭文香帛,遵旨南行。
炎帝陵祭祀典礼,庄严而隆重。是日,黎明四鼓,各官吉服集体行礼,然后退入朝房序坐。地方官则到宰牲亭监督宰牲,礼生和执事人员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陈设乐器。一切准备就绪后,人员集庙门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由东戟门入殿,击鼓三通,告、陪祭官就位,祭祀仪式开始。按礼部规定,前后要行三跪九叩首礼,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辞神等7道程序进行,每道程序均有一段颂词。
49. 哪位皇帝举行炎帝陵御祭次数最多?
乾隆。史载,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12次派遣官员到炎帝陵祭祀,创造了历代君王祭祀炎帝陵次数最多的纪录。
50. 炎帝陵的现代祭祀始于何时?
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朝廷遣官诣陵致祭活动终止。民国时期,炎帝陵的祭祀活动由湖南省政府派人或酃县县长主持,一直未曾中断。
51. 炎帝陵公祭有什么程序?
公祭炎帝陵大典举行时,祭祀队伍首先到祭祀大道入口处集合列队,从阙门广场出发,步入祭祀大道,行至神农大殿前祭祀广场,整齐列阵,进行炎帝陵祭典仪式。祭典仪式告成后,主、陪祭人员依次进入神农大殿,瞻仰炎帝神农氏雕像,观览神农功绩大型壁画。然后赴拜谒区,举行开午门仪式、祭文碑揭碑仪式。
52. 炎帝陵公祭典礼仪式有哪些步骤?
炎帝陵公祭典礼仪式,共有9个步骤:击鼓九通,鸣金九响,鸣炮奏乐;敬献供品;颂唱《祭炎帝》;敬香;敬献花篮;行鞠躬礼;恭读祭文;恭焚帛书;鸣炮,奏乐,礼成。
53. 炎帝陵公祭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
炎帝陵公祭主要指春秋大祭,春祭一般在清明节举行,由炎陵县政府主办;秋祭一般在重阳节或秋分节(农民丰收节)举行,由湖南省或株洲市政府主办。
54. 官方祭祀的祭品有什么讲究?
古代官方祭祀炎帝陵,祭品有牛、羊、猪、稻、黍、榛、干鱼、鹿脯、栗、白饼、黑饼等近30种,祭器包括爵、俎、登等10余种。
现代大型炎帝陵祭祀,保留了传统的物祭程式,物祭种类和仪式却简单许多,供品主要有三牲(牛、猪、羊)、五谷(稻、麦、粱、粟、豆等)、时鲜(时令水果)、中草药。
55. 祭文有什么规矩?
祭文有严格的规矩。古代的祭文,每逢“天”字要顶格,因为天最大,古代皇帝自称天子、天的儿子,所以把“天”放在最高位置,其次才是炎帝和皇帝。现代的祭文,一般是以“维(惟)”字开头,接着写公元多少年,谁(或率谁)“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之陵前曰”,然后另起一段,用骈文写“曰”的内容,一般包括歌颂炎帝、歌颂时代、抒己胸臆三层意思,最后以“伏惟尚飨(或尚飨)”结尾。
祭祀活动中,主祭人手持帛书恭读祭文。帛书上的祭文均以繁体正楷字、从右至左直书写在宣纸上,不带标点符号,裱以金色暗纹绫布,高40厘米,折叠后宽20厘米。帛书盒为木制,朱漆,盒面书“祭炎帝文”金字。
56. “炎帝陵祭典”为何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7. 台湾同胞为什么经常来祭祀炎帝?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两岸民众尊崇的共同祖先。历史上,台湾以农耕、打渔为主,如今台湾南部也是农业发达地区。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始祖,相传炎帝还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因此,炎帝神农信仰在台湾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和广泛民意基础。有台湾学者研究统计报告,当下台湾岛内以供奉神农炎帝为主神的神农大帝宫庙达250多座,信众近600万。岛内信众尊奉炎帝陵为“祖陵”“祖庙”,认祖归宗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血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皈依,这也是新时期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常态化的根本内在动因。
自炎帝陵进行大规模修缮对外开放以来,湘台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日趋热络,连续举办了多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祭”“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湘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会”等活动,以青少年交流为主体的两岸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更是连年开展。2015年,海峡两岸在台湾举办了“乙未年神农大帝祖庙圣驾台湾巡境赐福”盛典,首次护送祖庙炎帝神农神尊赴台巡境赐福,受到台湾民众热情迎奉。2013年,炎帝陵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新时代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重要平台。
58. 炎帝陵祭祀有什么神奇之处?
康熙年间担任酃县教谕(学官)的彭之昙,在《炎陵初志》中说,每逢大祭,前几天必有风雨,而在祭祀的当日,一定没有风雨,数百年来都是如此。
59. 炎帝陵景区有哪些发展规划?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炎帝陵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相继出台了《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建设规划》《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规划》《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成果(2016-2030)》等。
60. 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履行什么职能?
为了从省级层面谋划推动炎帝陵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湖南省于1994年成立了由省领导任会长的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基金会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宗旨,组织制定炎帝陵景区整体规划,为整修、建设和保护炎帝陵筹集基金,开展对炎帝、炎帝陵的宣传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交流活动。近年来,基金会共筹集资金3.34亿余元,投入景区的保护和建设之中。
61. 炎帝陵获得过哪些荣誉?
炎帝陵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获得了众多荣誉。炎帝陵景区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最佳农耕文化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是“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之首。“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2019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发祥重点项目。
62. 炎帝陵景区有哪些看点?
炎帝陵景区总体规划面积121.69平方公里,其中对外开放旅游区面积3.6平方公里,由神农大殿祭祀区、陵寝大殿拜谒区、神农园缅怀区、皇山游览区、洣水风光带等五大区域组成,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观110多处,主要有: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华夏广场、阙门、神农园、福林、圣火台、咏丰台、祭祀广场、炎帝陵牌坊、白鹭亭、龙脑石、洗药池、味草亭、鹿原亭、天使馆等。
63. “华夏广场”有什么特色?
从景区游客中心进来,首先看到的是近5万平方米的华夏广场。寓意5000多年前,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缔结联盟,形成华夏族,中华民族自此发展壮大繁荣。广场有百姓祈福广场绿地花木构成一个巨大的“福”字,周围镶嵌100块百家姓书法卧石,寓意祖先赐福、“福”到百姓家。石刻中国地图上,全国各地游客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乡。华夏一统印寓意炎帝神农氏“开华夏之统绪”。文化景观墙即“华夏第一照壁”,是一幅展示炎帝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画卷。广场两侧为山水景观,寓意“仁山智海”。
64. 炎帝陵阙门为何被称作“中华第一阙”?
祭祀大道最前端的阙门广场,有一对高大的仿汉阙门,标志炎帝陵“西汉有陵”。这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最高规格的三重阙,高17.09米,是中国目前最高的仿古阙,堪称“中华第一阙”。
65. “五谷图腾柱”是什么寓意?
祭祀大道两边设有5对9米高的红花岗岩柱子——五谷图腾柱,分别雕饰稻、梁、菽、麦、黍五谷图案,属全国首创,以此纪念炎帝培植五谷,开创农耕文化。
66. “鹰鹿广场”有何寓意?
鹰鹿广场有鹰、鹿石雕各一座,总高4.26米,以纪念炎帝农历四月二十六的生日。鹰、鹿石雕是纪念炎帝的养母神鹰和乳母仙鹿。
67. “福林”有什么来历?
“福林”是一片栽种成湖南省行政版图形状的祭祖祈福树林。是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石玉珍提倡修建,由全省14个市州和省炎帝陵基金会各捐植2棵,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及省林业厅各捐植1棵,共36棵。“福林”由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题写,碑座有100个福字。
68. “圣德林”指什么?
“圣德林”指祭祀大道两旁的香樟树。这是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提倡捐赠的,全省123个县(市)区各捐两棵大树,246棵大香樟树旁均雕刻有捐献地地名。
69. “咏丰台”有什么来历?
“咏丰台”是祭祀大道中段的平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最初由酃县知县沈道宽立,是感于炎帝“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表达感恩炎帝、庆祝丰收之意。
70. “圣火台”有什么故事?
圣火台位于祭祀大道东侧的龙珠山顶,是1993年为点取首届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赛圣火而建。当年在此击石取火的是被誉为“当代神农”的袁隆平。台底层为正方形平台,二三四层是圆台,象征天圆地方。台中央立有3.9米高的褐红色点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象形体“炎”字,犹如燃烧的火炬。史载,炎帝最早将火广泛运用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中,故称“炎帝”,又称“火德王”,同时民间还有太阳神下凡之传说。
71. “朝觐广场”为何是八边形?
“朝觐广场”是祭祀大道中段正八边形广场,寓意炎黄子孙八方朝觐。广场出入口处有4座石雕唐灯,标志炎帝陵“唐有奉祀”。
72. “龙珠桥”有什么特别意义?
连接朝觐广场的是3座拱桥组成的龙珠桥,桥两边栏板上雕刻有许多农作物、草药、乐器的图案,纪念炎帝的重要发明创造。
73. “九鼎九簋”是什么寓意?
朝觐广场至祭祀广场的台阶两侧,安放了石质的九座鼎、九座簋。鼎、簋是祭祀用的器皿,分别用来盛放液体类、固体类祭祀品。这些鼎簋是复制全国各地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鼎簋,表示各地炎黄子孙共祭始祖。按古礼,古代皇帝祭祀配享九鼎八簋。炎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故配享最高规格的九鼎九簋,象征九九归一。
74. “神农大殿”有何特色?
神农大殿,坐北朝南,俯瞰祭祀广场、祭祀大道、朝觐广场,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两个四角阁和三级宫殿式台基组成,为仿清朝皇宫建筑,混凝仿木结构,标志“清定形制”。主殿上方悬挂“神农大殿”匾额,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主殿前平台中间有九龙壁,是由一块17吨重整石雕成的九龙戏珠青石浮雕。九龙壁两边有一对鼎式香炉,高3.9米,单重12吨,堪称“中华之最”。殿内安放炎帝神农氏巨型雕像。殿内3面墙上是歌颂炎帝八大功绩的大型红砂岩石雕壁画。
75. 炎帝石雕圣像有何特色?
神农大殿内的炎帝神农氏巨型花岗岩石雕圣像,高1.95丈,象征九五至尊,重399吨。圣像根据清道光年间《酃县县志》所附炎帝图像雕刻而成。炎帝左手扶耒耜,右手持稻穗,身边依傍着养母神鹰和乳母仙鹿。圣像整体呈“山”字造型,代表炎帝像高山一样耸立在炎黄儿女心中。
76. “神农紫竹罇”有何含义?
神农大殿大门两侧的“神农紫竹罇”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设计、江西景德镇建专窑烧制而成,高2.6米,直径76厘米,瓷罇镌刻李铁映的《炎帝神农祭》,其中一罇为李铁映手书,另一罇为柳体楷书。
77. “炎帝陵殿”指哪些建筑?
炎帝陵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历史上曾有过20多次修葺或重建。最近的一次修建是1986年,按照清雍正十一年(1733)红墙黄瓦的宫殿式风格,参照清道光年间重修炎帝陵殿图,保留南北中轴对称格局,并进行扩充完善,形成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墓冢五进格局。
78. “开午门”有什么规矩?
午门即正午、正阳之门,午门是古代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和标志。炎帝陵午门高8.67米,左右分列戟门和垂花式掖门,共5个门,彰显炎帝始祖在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午门平时关着,参观者从旁边的垂花式掖门进出,掖门又叫平安门,象征出入平安。开启午门是对前来朝拜者一种高规格的礼遇。在过去,只有钦差御祭官奉诏才可享受开午门的礼遇,如今,只有大型祭祖仪式才开午门。
79. “炎帝陵”陵款是谁题写的?
进入午门后,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炎帝陵”三个大字的汉白玉石碑,这是199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炎帝陵题写的陵款。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盘虎踞,是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
80. “行礼亭”作何用途?
按传统惯例,“行礼亭”是炎黄子孙举行祭祖仪式,行礼、进香、拜祭始祖的地方。亭正上方悬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行礼亭左侧为碑房,内竖部分历代告祭文碑;右侧为香火殿。
81. “炎帝陵主殿”有什么特色?
炎帝陵主殿为重檐歇山式结构,黄色琉璃瓦覆顶。大门上方悬挂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时年83岁高龄的陈云题写的“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匾额。殿内供奉着炎帝神农氏的金身祀像,炎帝端坐圣坛之上,左手持稻穗,右手拿灵芝,身前的药篓装满了采摘的草药。祀像是根据清《酃县县志》上所附炎帝手绘画像雕塑而成的。
82. 墓碑亭内汉白玉石碑有什么寓意?
83. 炎帝神农氏墓碑是谁题写的?
“炎帝神农氏之墓”墓碑,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酃县知县沈道宽所书。
84. 御碑园共有多少块碑?
御碑园碑廊里陈列了51块御祭碑文和5块记事碑文,共56块,暗合中国56个民族。祭文碑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块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御祭碑文。其余主要为明清两代的碑文,以“康乾盛世”期间的居多。但凡国家有大事或者皇家觉得有比较重要的大事均会前来祭祀炎帝,可见炎帝在历代君王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85. “咏邮亭”是什么来由?
86. “希贵亭”是什么来由?
“希贵亭”位于午门前左侧山坡,皇山游步道起点,寓意游客朋友“出门遇贵”。这是1998年为纪念香港侯希贵先生捐资100万元而修建。
87. “鹿原陂”是谁题写的?
“鹿原陂”石刻位于炎帝陵殿西侧,在自然景观“龙爪石”旁的石壁上,是清乾隆年间衡州府知府赵宗文所题。
88. “神农园”有什么看点?
“神农园”占地面积140余亩,由中心岛精品盆景区、炎帝部落石雕群、名贵盆景培植区、滨江风光带等主题景观组成。园区有各类特色盆景1000余盆、景观树3000余株。中心岛由邑有圣陵、橘子洲头、天下南岳、桃源仙境、武陵风光、崀山丹霞、巴陵胜状、九嶷翠微等八大微缩景观构成,称作“新潇湘八景”。
89. “神农教耕”石雕像有什么寓意?
“神农教耕”石雕像位于神农园,根据最早的炎帝画像雕刻而成。雕像基座高0.95米,寓意炎帝乃九五之尊。雕像加两级基座总高7.7米,寓意炎帝升天日为七月初七。
90. 炎帝陵牌坊在哪儿?
炎帝陵牌坊位于距炎帝陵9公里的炎陵县霞阳镇、从106国道往来炎帝陵的分路处,为“冲天式”建筑,四柱三间,北、南面分别镌刻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炎帝陵”和陈云同志题写的“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91. “炎帝陵十景”指哪些地方?
一是味草凝芳,在炎帝陵西北山巅天池附近。
二是石龙鼓鬐,俗称“龙脑石”,在陵殿南侧水岸。
三是晓阁烟岚,指陵殿清晨景致。
四是云秋雨霁,指炎帝陵南面十里相望的云秋山,俗称“金紫仙”“金紫峰”。
五是龙潭鱼跃,指陵前洣水河龙潭。
六是芳洲春锦,指陵前洣水河对岸的杨钱洲。
七是异树飞香,在炎帝陵北,又称“飞香旧迹”。
八是禽鹿和音,指炎陵山林木茂盛,常有飞禽走兽出没。
九是虬张灵木,指陵前古树。
十是空樟洞明,在陵前水岸边。
92. 怎么看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历史靠劳动人民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从它的地理描述还可看出有很多地方是写实的体现。世界“各民族最先历史都是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神话与传说自有其认识问题的价值,不能一概视为虚妄”。(钱穆《国史大纲》)马克思论述神话传说的意义时认为“过去的现实又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
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里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从而可以看出,传说或神话是根据当时人们思想所知、所想、所能理解到的,或了解到的所有内容的综合,只不过受当时人们的文化、交通、征服自然的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其思想比较狭隘,理解面不够宽阔罢了。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对待:一方面,不能把传说当作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
93. 为什么说炎帝有3个母亲?
炎帝时代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靠打渔、狩猎和采摘野果充饥。当时实行群婚制,“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相传炎帝的母亲女登,梦见太阳落在怀里,然后怀孕生下了炎帝,取名石年。石年出生后,母亲女登每次上山采摘野果时,就把他一个人放在石头上。石年躺在石头上,上头有太阳晒,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天上就会飞下一只神鹰用翅膀给幼小的石年遮荫挡雨,一只仙鹿跑来给饥饿的石年喂奶。于是,民间传说炎帝有3个母亲:生母女登,乳母仙鹿,养母神鹰。由于有神鹰、仙鹿的庇佑和哺育,炎帝3天会说话,7天会走路,3岁能统率部族。为了感激神鹰、仙鹿对炎帝的养育之恩,炎帝陵所在地的古地名就叫“白鹿原”“鹿原陂”。如今炎帝陵设有很多鹰、鹿雕像,均为纪念炎帝的母亲。
94. 炎帝陵为什么经常有白鹭?
相传炎帝神农氏去世后,不但人间处处哀痛,飞禽走兽也为之悲伤。飞禽王国感恩炎帝制耒耜播五谷,减少了对鸟兽的射猎,特派白鹭前来吊唁。白鹭受命后,身披孝服,口唱悼词,日夜兼程地飞来。可是,路途遥远,当它历经艰险到达鹿原陂时,炎帝神农氏的灵柩已经下葬了。没有赶上葬礼,白鹭心中更加难过,天天在炎帝陵前哀哭鸣叫。后来,玉皇大帝被白鹭的虔诚感动,颁下谕旨,赐封其为天使,世世代代为炎帝神农氏守陵。后来,四面八方赶来的白鹭越来越多,最多时达10万余只。后人见此奇观,作诗歌颂:神农功德同天地,鹿原有幸葬炎帝。千古奇迹说到今,白鹭虔心守炎陵。
95. “龙脑石”“龙爪石”是什么来由?
炎帝陵殿下方、洣水河边有一块巨石,酷似龙首,俗称“龙脑石”。相传炎帝误食断肠草崩于此,悲伤的老百姓沿洣水河为炎帝寻找安葬之处,经过此处时,河中一条被炎帝救过的金龙非常悲伤,掀起巨浪,平稳地把载着炎帝遗体的木筏推到了岸边山坡上,之后又风平浪静。金龙化成石头在此守陵,龙头化成了龙脑石,龙爪化成了下游的龙爪石,龙身化成了龙脉,即炎帝陵寝依傍的皇山。“龙爪石”三个字是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实地考察后所题。
96. 湖南民间主要有哪些炎帝传说故事?
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全国各地数湖南最多。《管子·轻重戊》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说的是湖南宜章县的骑田岭。《礼·含文嘉》说,神农之时,“嘉禾生,醴泉出”,“神农修德作耒耜,地应之以醴泉,神农就田作耨,天应之以嘉禾”。相传湖南嘉禾县是炎帝神农氏得天降嘉禾之处。醴陵市城北有“醴泉”井,东汉时置醴陵县,县名即由此而来。相传炎帝作耒耜于耒山,因而当地的山名耒山,水名耒水,设县治于耒水之南,县名便叫“耒阳”。郴州,则是因为炎帝的大臣郴夭住在这里而得名。五岳之中,独南岳衡山“势若飞”,原来,南岳就是那只口衔九穗禾的朱雀,被神农用宝鞭打落在地而化成的。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茶陵县云阳山有赤松子助汉张良读书练剑的“试剑石”。浏阳有赤松山等等。
特别是炎陵县炎帝陵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丧葬传说。《王药断肠草》说的是炎帝神农遍尝百草,误尝断肠草不幸身亡。《炎帝下葬》说的是金龙发笑迎神农,将神农灵柩安葬于此。炎陵县的“响鼓坳”、茶陵县的“铁甲山”“砍脑山”、资兴市的“石人排”等许多地名,或是因选择炎帝神农氏的葬地不够条件,或是因为炎帝送葬时群山低头而独有一山未低头而被砍去一截,或是人们因迎候炎帝灵柩久等而化成石山等等而得名。
这些大量流传在三湘四水的炎帝传说故事,是炎帝神农氏开创湖湘文明的证明材料,也是炎帝神农氏安寝在炎陵县的有力佐证。
97. 炎帝陵有些什么碑碣?
炎帝陵的历代碑碣,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碑,数量很多。二是记事碑,主要记录历朝历代对炎帝陵的修葺工作。现代的记事碑,以记述炎帝陵修复建设为主,如1940年薛岳的《重修炎陵碑文》、198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修炎帝陵碑记》、2015年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神农园记》等。当然也有特例,如胡耀邦同志的《为人民多做好事》碑,内容是他拜谒炎帝陵后对酃县干部们的一个讲话稿。
98. 炎帝陵有哪些经典楹联?
行礼亭联: 德照千秋光盛业,
功垂万世展宏猷。
大殿联(外): 制耒耜奠农工基础,
尝百草开医药先河。
大殿联(内): 耒开天统粒我蒸黎炎皇德睿恩千国,
药启鸿蒙医吾庶众始祖神光泽万民。
大殿神农神龛联: 名垂宇宙,
恩泽神州。
神农大殿联: 远古播文明制耒兴农创医祛疾德泽千秋垂后世,
今朝怀始祖情连四海志聚烝民鼎新九域铸宏图。
神农大殿祀像联: 到此有怀崇始祖,
问谁无愧是龙人。
99. 歌颂炎帝、炎帝陵的经典诗文有哪些?
从商代至今数千年,炎黄子孙歌颂炎帝、炎帝陵的诗文内容丰富、 数量繁多。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歌颂炎帝神农以德治天下:“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战国时期屈原作《远游》,称“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嶷”。
东汉辞赋家傅毅作《琴赋》,说“遂雕琢而成器,揆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
汉魏之际著名文学家曹植,现存颂赞古帝先王的作品30余首,第一首就是《神农赞》,歌颂神农炎帝“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唐代以来,歌咏炎帝的诗文更加丰富多彩,比如韦应物的《种药》、韩愈的《和张员外敕赐百官樱桃》、柳宗元的《种白蘘荷》、宋之问的《药》等。南宋史学家罗泌于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亲至炎帝陵拜谒,写下《炎帝赞》歌颂炎帝和炎帝陵。明朝大学士李延机作《五帝纪》歌颂炎帝。而清代咏颂炎帝的诗文最多,达到一个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