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此时正值“三九寒天”,随着腊八节的到来,年味也一日日地浓烈起来,人们开始忙着为春节做各种准备,各项庆祝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
腊八粥的来历
都知道腊八要喝“腊八粥”,
可你知道腊八粥的来历吗?
快来听听下面这些故事吧!
1.腊八粥源于“赤豆打鬼”的习俗
传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而人们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2.腊八粥是为了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腊八食俗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泡制蒜。做法简单,把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辔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文学里的“腊八味道”
《腊日宣诏幸上苑》
——唐·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催。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
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
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
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 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 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 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 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 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 从此濯尘机。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
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
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
更觉江村节物新。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包围着你我的热气与油烟
什么是馋念
馋念是稚子孩童的节日美食
是故乡人的牵绊
也是天涯游子的一碗相思
年年岁岁长相似
岁岁年年又腊八
清粥小菜如常过
乡心万里入梅花
今日是好日 新春不远
团圆有期
编辑|高志苹
校对|孙慧亚
审核|孙保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