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阳、九九重阳,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传统意义的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如期而至,标志着秋天的深入。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庆,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习惯。刚进入九月,我家老太太便开始忙活:“该买糯米粉了,重阳糕得自己蒸才够味儿。”可见,重阳节的准备工作早已开始,而重阳糕则是这一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吃重阳糕:传统的灵魂
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美食,其实并不只是一块普通的点心。追溯到唐朝,重阳糕在当时被称为“花糕”,传说武则天在重阳节这天赐给大臣们食用,象征着对臣子的关爱和祝福。进入宋朝,重阳糕的制作更为讲究,糕面上要嵌入石榴、栗子,还要插上五颜六色的小纸旗,寓意喜庆和丰收。
最有趣的是崇明地区的重阳糕,采用白米、红米、松子和豆沙等多种食材,层层叠加,形成九层高的重阳糕,象征着“九九归一”的美好愿望。蒸熟后,糕面上撒上桂花,香气四溢,远远就能闻到。重阳糕不仅美味可口,其“糕”和“高”谐音,古人通过食用糕点来替代登高,寓意“百事俱高”的美好祝愿。
明代还流行一个习俗,将糕片贴在小孩额头上,祝愿他们“愿儿百事俱高”,这样的祝福比现代的“加油”更显得文雅和有文化底蕴。刘禹锡在诗中提到“糕”字,因《五经》中没有这个字而感到无奈,足见重阳糕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喝菊花酒:长寿的象征
重阳节喝什么?菊花酒绝对是主角。制作菊花酒并不是简单地将菊花泡入酒中,而是需要在前一年重阳节时采摘新鲜的菊花茎叶,和糯米一同酿制,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在下一个重阳节享用。这种独特的酿造过程让菊花酒名副其实,成为“时光佳酿”。
在汉朝,菊花酒就已经成为宫廷中的流行饮品,传说喝了这种酒能长命百岁。陶渊明也曾提到过,认为菊花是延缓衰老的秘诀。虽然如今人们少有自己酿酒的习惯,但对饮品的讲究却并未减少。一些地方还有饮用茱萸酒的习俗,茱萸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的“吉祥酒”,王维的诗中就提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其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说什么:祝福的艺术
重阳节在祝福上可要特别讲究。千万别一见面就说“重阳节快乐”,古人认为这话不太合适,因为重阳节的本义是避邪祈福,而非单纯的庆祝。更恰当的祝福是“安康”或“平安”,给长辈送上祝福时,最好说“愿您福寿绵长”,这样显得更有文化底蕴;而对同辈朋友,则可以说“祝你步步高升”,与“九”的寓意相呼应。
此外,送礼时有个忌讳:不要送菊花。虽然重阳节有赏菊的传统,但在古代菊花多用作祭祀,送人容易引起误解。因此,准备几盒重阳糕作为礼品,既应景又能让人高兴,特别是给娘家送礼时,讲究“两大九小”,寓意着“二九相逢”的美好祝愿,老一辈人见了都会喜上眉梢。
做什么:登高望远
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登高,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古人登高不仅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更是向大自然致敬,顺便祈福。现在,登高的地点不必非得是名山大川,家附近的小山、公园的高塔,甚至是小区的观景台,只要能高处望远,便能寓意到达。
带着老人一起登高尤为重要,因为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陪伴长辈登高,远眺美景,胜过任何礼物。此外,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茱萸的香味浓郁,古人常将其缝制成香囊佩戴,或插在门上,寓意吉祥顺遂。如果找不到茱萸,摆放一盆菊花在阳台上,赏花喝茶,正好应了“菊酒延年”的老话。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因此千万不要让长辈在厨房忙碌。让老人围着灶台转动,实在是违背了节日的初衷。对待传统的节日,我们应当传承和尊重。